图/网络 ◆ 鹤舞、九鳄舞、高跷虎狮和神泉英歌是惠来县独特的民间舞蹈。 善舞的县城 说起民间舞蹈,大家的印象是不是这样的:☟ (图/网络) (图/网络) (图/网络) 北方热情洋溢的秧歌、南方气派威武的醒狮、少数民族婉约优美的孔雀舞……这些民间舞蹈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人知。但是,你见过与鹤和鳄鱼共舞吗?你见过踩着高跷的舞狮吗?你见过有水浒英雄的舞蹈吗? 这些特殊的民间舞蹈,均出现在揭阳市的惠来县。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善舞的县城。 鹤舞、九鳄舞、高跷虎狮和神泉英歌,是惠来县独特的民间舞蹈,都是民间用来表达节日欢庆以及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吉祥福瑞的美好愿望,均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舞 鹤舞起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由惠来县葵潭镇苏厝园苏氏一族独创。鹤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寓意着长寿祥瑞。用竹篾作为“鹤”的支架,加以其他材料的装饰,做出来的“鹤”形象逼真,造型俏皮。鹤身和鹤头分别有木棍支撑,舞鹤者为男性,肩上架一根木棍、手上持一根木棍进行表演,模仿白鹤起舞的各种姿态,伴随着鼓点翩翩起舞。 惠来鹤舞。(图/林镇州) 鹤舞分为瑞鹤“起舞”、“迎春”、“献宝”及“七鹤归崇”几个部分。主舞为七人,为了增强视觉效果,还增加了其他持彩灯配合演出的人员,使得整个表演场面更热闹壮观,主次分明。 九鳄舞 相传,唐朝韩愈来潮州做刺史时,驱除恶鳄,功绩卓著,备受敬仰。清雍正己卯年,惠来县移建韩祠、韩塔于英内学宫两侧。年节拜祭韩文公时,百姓必焚化纸扎的鳄鱼,儿童常拿起未焚化的来挥舞玩耍。逐渐地,舞鳄等活动在惠来发展形成。因舞鳄表演时有9人,20世纪90年代后正式称“九鳄舞”, 方言惯称“舞九鳄”。 惠来九鳄舞。(图/林镇州) 九鳄舞的道具鳄灯,用竹篾扎成鳄头鱼身龙尾形,外蒙丝纸或绸布,灯内有烛火,挥舞不熄。表演九鳄舞,其中四人共同撑举一条大的“鳄鱼”,其余的单人手持小的“鳄鱼”,表演过程中,沿袭着原来舞鳌鱼的一些程序,如“打四角”、“四翻”、“跳径”、“跃龙门”等。 惠来九鳄舞。(图/方义生) 高跷虎狮 惠来春节至元宵有舞狮的习俗,惠来的舞狮与一般平地舞狮不同,是踩着高跷表演的,称“高跷虎狮”。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狮头也不同于一般纸糊的醒狮头,为半球形面具式狮头,上圆下方,上方为纸糊,下方嘴巴为木制,可以灵活开合,狮头青面獠牙,面部不是很立体,类似于海陆丰的“盖仔狮”。 惠来高跷虎狮。(图/林镇州) 高跷虎狮舞集杂技和武术于一身,舞狮者踩着高跷,既要保持身体平衡,又要表现出狮子或威武霸气或憨态可掬的各种神态,难度相当高。高跷虎狮舞中会结合武术表演,并有四只小狮子伴舞,还有带着人脸面具的逗狮童,诙谐逗趣,手执一把破葵扇逗引虎狮,当地称“虎狮娘”。 高跷虎狮舞分三个环节,第一部分舞狮,第二部分武术表演,第三部分为钻火圈杂技表演。整个表演高潮迭起,热闹非凡,深受观众喜爱。 神泉英歌 神泉英歌是潮汕英歌在惠来传承的一支,形成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表演队伍分为两路,总数一般为偶数,可为24人、36人、72人,最多达108人。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执鼓。 惠来的英歌表演。(图/方义生) 表演内容主要根据小说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以脸谱化和夸张的动作创编,着武士服装,腰挂好汉姓名腰牌,展现水浒英雄的战斗豪情和英雄气概。在司鼓手的指挥下,众舞者变化队形和动作套式,神泉英歌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等样式。 惠来的英歌表演。(图/方义生) 神泉英歌有一项具有独特表演技巧的绝艺,称为“活槌走指”、“指上飞槌”。舞者以五指旋转敲活槌,手举双槌,空中旋舞,技艺独特,表演方式技巧性强,难度大,观赏性强。 惠来的英歌表演。(图/方义生) 神泉英歌表演文武兼备,常在粗犷的表演后进行“桃花过渡”等滑稽表演,更具潮汕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