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踩高跷: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习俗,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深耕文化 2020-11-19

2006年5月20日,踩高跷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项传统的中国民间习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每逢有大的民间活动之时,必少不了高跷的身影。
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跷视乎就没什么吸引力可言了,大多数的年轻人更喜欢现代潮流的表演风格,像高跷这类传统的表演方式,很少有年轻人去关注。
任何一项传统艺术的传承,都必须是要有年轻人的加入,现在会踩高跷的老艺人们正在逐渐老去,再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高跷很可能就会出现传承断代的风险,几千年的传统民间习俗,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实在是令人担忧。
本文将详细的讲解踩高跷这项民间艺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踩高跷 · 表演形式


踩高跷也称之为高跷秧歌,在民间被称作走高腿、踩拐子、缚柴脚、踏高跷。踩高跷在表演时,需要在表演者的双脚上,绑上两根长长的木头,通常有四五尺长。表演者踩在两根长木上,穿上特定的服饰,像是一个巨人在表演一样。

踩高跷表演都是扮演民间故事里的各个人物,每一个踩高跷艺人都扮演某一个角色,例如刘备、张飞、关羽、孙悟空、猪八戒、媒婆、傻公子等等,踩高跷的艺人们根据扮演的角色,着相应的服饰和道具。
超高跷一般都是演绎一段民间故事,像是一场电影一样,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其表演的情节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踩高跷的艺人们还会插入一些翻跟头、单腿跳、跳板凳等绝活,踩在1米多高的圆木上,表演这些动作那是相当震撼,每每有绝活亮出,场下必是掌声如雷。
踩高跷像唱戏一样,也是有锣鼓伴奏,剧情的跌宕起伏都有相应的音乐与之辉映,整个高跷队的表演节奏和步法,都由锣鼓队来控制,鼓点的快慢,就决定着表演节奏的快慢。
踩高跷的表演,难度大、技巧性强,表演风格奇特惊险、幽默诙谐,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为一体,在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踩高跷 · 历史起源


关于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当时的人们是以鹤为图腾,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踩着高跷扮演仙鹤,跳祭祀舞蹈。古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祭祀,祭祀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踩高跷也就成了人人都会的一项技艺。

除了祭祀,在生活中也有踩高跷的案例,沿海地域的渔民们捕鱼,时常会踩着高跷来撒网。古文献《山海经》中曾记载“长脚人负责长臂人入海捕鱼也”,可见古代人踩着高跷来进行捕鱼活动。直至现在,我国仍有渔民踩着高跷撒网捕鱼。
除了捕鱼,还有交通也利用高跷,有的地方地势较低,经常会被水淹,而这里的居民要想互相来往,就必须踩着高跷走动,就这样高跷也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


踩高跷 · 民间传说


关于踩高跷,还有这么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第一个民间传说是在战国时期,相传齐国大夫晏婴身材矮小,有一次他出使他国遭到他国人的嘲笑,于是晏婴就在自己的腿上,绑了两个木棍,再站起来一下子威猛了许多。晏婴的这一番炒作,让他国臣子啼笑皆非,晏婴借题发挥好好的嘲讽了他们一番。就这样这个故事传到民间,就有了之后的踩高跷。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元宵节,相传在元宵佳节,村子里的人们联合起来准备进城闹红火,结果县太爷下令让兵卒们吊起了吊桥,并放出:“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的消息。老百姓哪有这么多钱让县太爷压榨,于是便想其他办法另辟蹊径。通过白鹤的启发,人们在积极腿上绑上了长长的木棍,轻松越过了护城河,县太爷知道后,差点气死。
第三个是来自打仗的传说,相传有位高将军,正在攻打一座城池,城里的士兵拆掉了护城河的吊桥,导致高将军无法实施进攻。后来高将军突发奇想,让士兵们在腿上绑着长木,通过练习便能行走自如,士兵们踩着高跷,轻松的越过了护城河,一举拿下这座城池。后来老百姓们争相模仿,于是便有了踩高跷一说,因为这位将军姓高,所以称之为高跷。

踩高跷 ·种类


从高跷的表演风格上来划分,踩高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文高跷和武高跷。顾名思义,文高跷一般都是注重舞蹈和故事情节,舞高跷则更注重功夫,翻跟头、跳板凳这些,都是武高跷表演者的拿手绝活。

从高跷的高低上来划分,也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矮高跷,一类是高高跷。高跷最主要的道具就是表演者脚下踩着的圆木,这两条圆木的直径大概是8cm左右,全国基本上都这样,但是圆木的高度却大不相同,有的只有几十厘米,有的则有3米多高。比如苦水高高跷,高达3.3米。
中国大地有960万平方公里,每一个地方的高跷也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城市的高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从地域上划分,又可以划好多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辽西高跷、海城高跷、婺源高跷、高邮临泽高跷、稷山走兽高跷等等。

踩高跷 · 传承现状


踩高跷这种艺术形式,也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古代人不像现在,娱乐形式比较单一,所以,踩高跷也是老百姓节庆时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增多,大众审美也都逐渐改变,这就导致人们对踩高跷的关注度,持续走低,尤其是年轻人,好多人都不理解踩高跷是在干嘛。

为了防止踩高跷这项传统艺术的失传,各级政府部门也只全力做抢救工作,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消费和宣传也都是我们普通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为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