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也能有俩?当然能!|皇位|忽必烈|隋炀帝|高欢|朱由榔

 梦想童年594 2022-04-01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不管是哪个朝代,当家做主的皇帝都应该只有一个。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却出现了好几次在同一个政权里有两个皇帝相互争位的局面,今天大白呼就和大家聊聊其中几段比较有意思的。


1.周平王vs周携王,争位时长21年。

公元前771年,为了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老丈人申侯联合犬戎杀死在了骊山脚下,西周灭亡。就在周幽王死后不久,早就被废黜了太子之位的姬宜臼在姥爷申侯等人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史称周平王,并且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王朝。

但是,就在姬宜臼登上王位的同时,以虢国为首的一些诸侯拥护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在携地登上王位,史称周携王。两个周王互不相让,直到周携王后来被晋文侯灭掉。我个人认为周携王的王位更加正统,为什么呢?因为不管什么原因,周平王的太子之位已经被废黜,其继位的理由没有周携王的“兄终弟及”正当。最主要的,周平王是由申侯等人所立,而西周正是被申侯勾结来的犬戎所灭,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王位是汉奸拥立的,可以说是个伪政权。

但是历史总是遵循“成王败寇”的规则,所以,得位有问题而且越来越被诸侯轻视的周平王成了正统,而周携王却渐渐被人遗忘。


2.刘秀vs刘盆子,争位时长2年。

公元25年6月,为推翻“新”王朝出力不少,且佣兵占据河北的西汉宗室刘秀决定与自己有杀兄之仇的更始帝刘玄决裂,于鄗城(今河北柏乡)正式称帝,沿用汉朝国号,史称东汉。而几乎就在刘秀称帝的同时,赤眉军拥立西汉远支皇族刘盆子称帝,也沿用汉朝国号。这样,加上更始帝刘玄,新王朝覆灭后的大汉政权出现了“三皇争位”的局面。

三个皇帝中最先死掉的是更始帝刘玄,他于公元25年10月被赤眉军杀死于长安郊外,维持了4个月的“三皇争位”变成了“二皇争位”。

公元27年,兵强马壮、已有统一天下之势的刘秀击败赤眉军,傀儡皇帝刘盆子投降,他的结局还算不错,被东汉政权奉养到死。


3.慕容宝vs慕容详,争位时长2个月。

公元396年,慕容家族的优秀子孙、长胜将军、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死在了沮阳(今河北怀来)。太子慕容宝继位,成为了后燕的第二任皇帝。

慕容宝这个人优柔寡断、胸无大志,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他当上皇帝以后后燕帝国的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公元397年,北魏大军兵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怂了的慕容宝带着大臣和部分军队连夜逃往老家龙城(今辽宁朝阳)。

大战当前皇帝却跑了,中山城中的百姓和留下来的军队只好推举开封公慕容详为主,抵抗魏军。

慕容详倒是有两把刷子,通过各种手段稳定住了中山城里的局势,而且公开称帝。一个是弃国出逃的皇帝、一个佣兵自立的皇帝,双方各不相认,就这样,后燕帝国开启了“二皇争位”的局面。

慕容详称帝以后就暴露了凶残的本性,嗜酒淫乐、刑杀无度、虐待百姓,最后被从丁零回来的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麟杀掉。

而逃往龙城的后燕正牌皇帝慕容宝也没落到好下场,不但和儿子慕容会反目,最后还被权臣兰汗杀死。


4.元修vs元善见,争位时长3个月。

强大的北魏帝国,在经历了六镇之乱和河阴之难后早就徒有虚名。公元534年7月,一心想要中兴大魏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为不满权臣高欢的专权而从洛阳迁都到长安,正式和高欢决裂,依附另一个权臣宇文泰。而就在元修迁都2个月后,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孙、11岁的元善见为帝,北魏帝国正式形成了“二皇争位”的局面。

这样,北魏帝国彻底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都标榜正统,为此斗得你死我活。跑到长安的元修可以说是才离虎穴又入狼窝,不但没有实现中兴大魏的目标,还在半年后被黑獭宇文泰杀死。而被高欢拥立的元善见过得也不好,被高欢父子两代当做傀儡操纵了17年,最后不但将大魏江山让给了北齐,还被一身皮肤病的丑八怪高洋给毒死了。


5.杨侑vs杨侗vs杨浩,争位时长1年。

公元617年,隋朝的皇亲、唐国公李渊攻入大隋国都长安,遥尊远在江都(今扬州)的大业天子杨广为太上皇,立杨广的孙子——13岁的杨侑为帝。

杨广被李渊尊为太上皇1年后就被大臣宇文化及逼死在江都,由于宇文化及还没做好正式篡位的准备,就拥立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帝。而杨广被杀之后,在洛阳拥兵自重的王世充也拥立杨广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为帝。这样一来,早就名存实亡的大隋帝国就出现了“三皇争位”的局面。三位皇帝都被拥立的权臣当做大隋正统的招牌使用,这三位大隋皇帝的命运也十分相似,一年之后连宝座都没坐热就因为没有了利用价值而被拥立自己之人害死。


6.忽必烈vs阿里不哥,争位时长4年。

公元1259年8月,蒙古大汗蒙哥死在了四川合州钓鱼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由此开启了一番因争夺汗位而引发的内部战争。为了争夺大汗之位,连远征欧洲的蒙古军队都停止了进攻,让惊破了胆、吓尿了裤的欧洲人稍稍松了口气。

因为蒙古帝国一直没有制定明确、正规的汗位继承制度,所以对蒙古大汗之位觊觎之人都在蠢蠢欲动。

1260年4月,蒙哥的七弟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今蒙古国杭次山南麓)被蒙古本土宗王选为大汗。一个月后,率兵在中原地区征战的蒙哥的四弟忽必烈也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召开诸王大会,自立为大汗,蒙古帝国第一次开启了“二皇争位”的局面。

按照蒙古帝国的传统,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必须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之地举行,并且要由各系宗王参加,所以阿里不哥和蒙古本土宗王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所以兄弟两个开始了争夺汗位之战。

虽然在理论上阿里不哥的汗位比忽必烈正统,但是他却因为战争经验和政治手段玩不过四哥而在公元1264年8月向忽必烈投降,并且于两年后去世,很有可能是被忽必烈害死的。

7.图帖睦尔vs阿速吉八,争位时长1个月。

公元1328年元朝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驾崩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他的儿子、只有9岁的阿速吉八在大臣和部分宗王的拥立下登上皇位,史称“天顺帝”。

几乎就在天顺帝登基的同时,留守在大都的大臣燕铁木儿等人拥立元武宗海山的次子图帖睦尔登基为帝。时隔68年,元朝(蒙古)又一次上演了“二皇争位”。

为什么会有人拥立图帖睦尔登上皇位呢?这是一笔陈年旧账。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经过一番波折终于登上了皇位,但是他登基之后却立自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应该是皇太弟才对),并且约定他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等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再把皇位传给海山的儿子。但是,在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并没有执行兄弟俩的约定,而是把海山的长子和世排挤走,并且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在位仅3年就在南坡被叛军杀死。硕德八剌死后,参与南坡之变、忽必烈的嫡曾孙也孙铁木儿继位,是为泰定帝,这就使得原本混乱的帝系争夺更加复杂(元朝的皇位继承要多乱有多乱)。所以在泰定死后,一直心系海山一系的宗室大臣才拥立图帖睦尔登基。

因为支持图帖睦尔称帝的大都派在地理、经济、军事方面占据优势,所以经过一个多月的征战,上都派战败,只做了42天皇帝的阿速吉八也从此失踪(应该是死于乱军之中)。

正是由于上都派的失力,也孙铁木儿和阿速吉八父子俩连庙号和谥号都没有,只能以年号来称呼。


8.朱由榔vs朱聿鐭,争位时长1个月。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时代结束,之后在南方出现的几个明朝残余政权只能称做南明。

因为崇祯皇帝死去之后皇太子也没了下落,所以在南方各地依然效忠大明王朝的文臣武将拥立了好几个明朝宗室,都想要“光复故土、中兴大明”,但是都先后被清朝击溃。

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五,朱元璋第23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苏观生、顾源镜等人的拥立下于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绍武政权”。而13天后,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桂王朱由榔在丁楚魁、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于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本就四分五裂、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开始了“二皇争位”的局面。

虽然朱由榔和朱聿鐭两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称帝的正当理由,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反贼可以不管、建虏可以不打,必须把对方干掉,真正夺取大明皇位。所以,两派人马大打出手,根本没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意思(当然,他们俩是祖孙辈份)。虽然朱聿鐭一派战胜了前来挑战的朱由榔一派,但是却被趁机攻入的、投降清朝的李成栋灭掉,维持了一个月的南明“二皇争位”局面被清军打破。

而剩下的朱由榔也没有笑到最后,他这位皇帝被清军打得一路逃窜,虽然其间有过收复失地、打到长江的大好局面,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在他称帝16年后,被大汉奸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来,勒死在昆明篦子坡。


八段“二皇争位”的局面,几乎都是出现在国家动荡的时候,这些皇帝有的是被权臣所拥立的傀儡;有的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有的是枭雄篡位的过渡工具;有的是觊觎皇位的乱臣贼子。但是不管目的为何,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其结局也大多比较凄惨。乱世之中皇帝尚且如此,寻常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