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青瓷领风骚 魏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青釉堆塑谷仓 ![]() 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觅食的雀鸟。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 ![]() 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 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瓷四系鸟钮盖缸 ![]() 敛口,扁腹,圜足外撇。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青釉龟形砚滴 ![]() 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这件砚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戳印圆圈纹人骑辟邪 ![]() 骑兽人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高鼻圆眼,骑于伏卧的狮形辟邪背上。辟邪怒目圆睁,目视前方。人、辟邪身上均戳印圆圈纹。此烛台造型新颖,堪称西晋青瓷中较为少见的精品。 青瓷香薰 ![]() 香薰上部是熏笼,球状,表面镂刻三层三角形气孔,顶端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鸟。熏笼下部有三只熊形小足支撑,和承盘连接在一起。 这件香熏器的主人就是《世说新语》收录的典故“周处除三害”中的那位被称为“乡中三害”之一的周处。 晋灭亡之后,政权更迭,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此同时,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恢复一直拖至北魏统一之后形成的北朝时期。 青釉刻花单柄壶 ![]()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三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青釉莲花尊 ![]()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 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有6层莲瓣组合而成, 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 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此尊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装饰题材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