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作品‖ 我的“冤家”颈椎病(连载31) 文/王金山

 山东精短文学 2022-04-02

 
我的“冤家”颈椎病(连载31)

     文/王金山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蜞针疗法

[取穴]①体穴:颈夹脊穴、风池、肩井、天柱等。②耳穴:颈、颈椎、神门等。

[用法]

(1)准备内径与蚂蜞粗细相称的竹管数根,将蚂蜞1条,装入竹管内,然后将竹管口对准患处,让蚂蜞吸吮其脓血或瘀血。

(2)吸吮后,将患处用消毒纱布揩净。也可再敷消炎纱布或清热解毒的新鲜中草药,如紫花地丁、金钱草等。

注意事项

(1)对本法心理恐惧者及对蚂蟥、水蛭过敏者禁用。

(2)治疗时,先将患处用生理盐水冲洗为佳。吸吮后一定要揩净。根据疾病的需要.可在蜞针疗法的同时,配合应用口服药物或具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蜂针疗法

说起来您可能不信,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我国热播后,竟然引发了“长今热”。“热”在何处?主要是蜂针和“食疗热”。尤为精彩的是,该剧在23—24集中描述道,女主人公长今因身体麻痹而失去了味觉,作为一名御膳厨房的宫女,失去了味觉就等于失去了品尝各种菜肴味道的“资格”,而给皇上做御膳若将菜肴味道品走了味,那将意味着什么,即随时有丢掉性命的可能。正在长今百般苦恼、一筹莫展时,医官告诉她,蜂针可治疗她的“味觉失灵”,但有一定的风险。长今决定一试。于是,医官打开蜂盒,从中取出一只蜜蜂,夹住其腹部,先在长今的内关穴施蜂针,而后将其蜂针散刺其舌上,并配合汤药解其蜂毒。几天后,女主人公长今的味觉果然恢复了。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不禁要问:《大长今》中这样的“蜂针”镜头是否编导在胡编乱造?不是的,因为生活中确实有“蜂针”治病的无数事例,只不过被电视剧渲染得有点“神”了!

何谓蜂针疗法?蜂针疗法,亦称蜂螫(蜇)疗法,是我国古代民间使用的一种外治疗法,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本草纲目》中也有相关记载。古人猎食蜂蜜时难免遭群蜂“螫”,有些人在被挨“螫”的同时却意外地发现原本患有的关节炎、风湿病以及哮喘等顽疾明显地好转甚至不治而愈。于是,蜂螫也就被逐渐发展成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那么,蜂螫为什么能治病呢?原来,蜂针犹如天然注射器,它藏在蜜蜂的尾端,是由蜜蜂中工蜂产卵器进化而成,其有外器与中针形成的双层结构。蜂螫人后,其“针”有刺激和疏通人体经络及调和气血的作用,而其蜂毒囊收缩将蜂毒液注入人体(每只蜜蜂每次约注入0.03—0.05毫升蜂毒液),其液又有杀菌消炎、止痛消肿的作用。至于蜂针刺过后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痒以及皮肤温度升高等,则有温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一句话,是用蜂毒以毒攻毒,属于“毒疗”法的一种,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神经根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足、脉管炎和脊柱进行性病变等。据有关专家介绍,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蜂毒主要有效成分由蜂毒多肽、镇静肽等20多种生物活性酶所组成。蜂毒作用十分广泛,不仅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又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同时亦能消炎镇痛、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还有抑制癌细胞生长,防止肿瘤转移等作用。

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操作者可用镊子夹住蜜蜂的一只翅膀或轻轻捏住蜜蜂的腰部,将尾部放于患处,然后将蜂刺螫入机体后,用手轻轻挤压蜜蜂腹部,促进毒素进入人体。对于风湿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蜂螫患处及周围;对于坐骨神经痛,可螫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承山等穴;对于疝气,可螫阴陵泉、关元、三阴交等穴;对于咳嗽、哮喘,可螫大椎、天突、膻中、列缺等穴;对于胆绞痛,可螫胆俞穴、内关、四白、迎香等穴;对于偏头痛,可螫印堂、合谷、迎香等穴。

当然,蜂针还有不少新的治疗作用,如国外有的医学专家用蜂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由于蜂针疗法简单易行,疗效不错,所以在民间较流行。当今,由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先进,可将蜂毒分离纯化,即将蜂毒提取,制成注射剂用于临床,既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毛病,又减少了蜂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现在说一说此疗法在治疗颈椎病中的作用。

疗法一

[取穴]须夹脊穴、肩井、风池及手三阳经循行路线部位取穴。

[用法]用蜂螫,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状可以明显缓解。

疗法二

[取穴]耳穴:颈、颈椎、神门等穴。

[用法]方法同上,左右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接受蜂针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2)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3)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发烧、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刑,如肌肉注射25毫克异丙嗪,即可缓解其毒副作用。

(4)凡使用蜂毒注射液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便使用。

(5)凡患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对蜂毒过敏者禁用本方。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许多疾病上,针灸疗法都以其独到之处博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同样,利用针灸刺激经穴来治疗颈椎病,也具有疗效好,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掌握等特点。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颈椎病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舒经活血。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常用绝骨、后溪穴。因为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故针于绝骨、后溪穴对颈项部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之效。根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的原则,佐以颈椎天脊、风府、大椎、大杼、魄户、天目、天柱穴,能治项强不能动,颈项及肩背疼痛等。治疗时,一般留针12—20分钟,每日针灸1次,疗程按患者反应而定,一般8一12次即可见效。

此外,治疗颈椎病还有其它一些针灸疗法,现将常用、有效的方法,归纳介绍如下:

(1)灸疗。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艾叶作为施灸的材料,与针刺穴位一样,具有激发经络,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目的。其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强筋活络。一般取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髃、肩井、后溪灾,每日施灸2次,每次3—5壮,可用艾条悬灸。取天柱、大椎穴主要是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取风池、大杼穴为祛风活血止痛。取肩髃、肩井穴主要为通经活络。取后溪穴为通调督脉、活血止痛。

(2)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50毫克,或骨宁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10%葡萄糖液5毫升—10毫升,分别取风池穴下方后发际1.5寸处(指同身寸,下同),颈夹脊穴、大椎穴两侧旁开0.5寸处及阿是穴注射。要根据不同病情和不同用药安排注射时间和疗程。

(3)温针疗法。取病变颈椎旁开0.5寸处,左、右交替取皮,配肩髃、阳池、天宗、曲池穴,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法,将艾段套在距皮肤约20毫米的针柄上,从其下端点燃,待其自灭。主穴每次2—3壮,配穴1—2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3日。

(4)电针疗法。分别根据颈、肩、上肢疼痛,相应地取颈夹脊穴、阿是穴及天柱、风池、大杼、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灾,每次可选择5—6个穴位,针刺得气后,接通电疗仪器,负极连主穴,正极连配穴,以脉冲电流刺激,频率约200—250次/分,电流大小以患者舒适为宜。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4—5日。

耳穴疗法

耳穴诊断是在望耳诊断基础上,随着对耳穴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诊断方法。耳穴诊断除了传统的望诊外,还应用了耳穴压痛诊断、耳穴触摸诊断、耳温测定、染色法及日光反射法等方法,并根据耳穴诊断的基本理论相应设计了利用音响、液晶等进行耳穴诊断的探测仪器。与其它疾病一样,颈椎病也可以通过耳穴诊断的方法进行诊断。

颈椎病耳穴诊断,从望诊上来看,颈椎穴呈结节状或珠状、条段状高低不平,有症状时呈点状红晕或边缘红色,即“点白边红”的色泽改变;部分患者呈片状增厚、边缘红晕。根据其阳性反应物的部位,可区别颈椎病的病变部位。从触诊上来看,在颈椎穴可触及结节状或珠状、条段状物,并有明显压痛。此外,肾穴亦可有压痛。根据在颈椎穴触及条索的位置,可推断骨质增生的位置,如在颈椎穴近轮屏切迹处触及条索、结节状物,多提示第3、第4颈椎有骨质增生,而在颈椎穴近胸椎处触及条索时,则多提示第5、第6、第7颈椎骨质增生。从电测诊断来看,颈椎穴呈强阳性反应,肾穴、内分泌穴呈阳性反应。若指穴同时呈强阳性反应时,多提示颈椎病为神经根型。

一般来说,神经根型以结节、压痛点为多见;椎动脉型以潮红隆起或条索为主;脊髓型以褐色质硬隆起为明显特征;颈列以片状增厚为特征。据统计,颈椎病的耳穴诊断符合率达84.3%。

耳穴不仅可以作为诊断的方法,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耳穴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耳穴治疗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也日益增多。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有:毫针法、电针法、梅花针法、水针法、埋针法等耳穴针刺法,线香灸、火柴灸、艾温灸等耳穴灸法;放血法、割治敷药法等耳穴割治法;耳穴按摩法及贴膏法、压九法等耳穴贴压法。此外,激光、磁疗、放射性同位素等也相应介入耳穴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最常用、效果也较好的是压丸法。耳穴治疗与耳穴诊断一样也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耳穴压丸法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如下:

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籽或药丸贴压耳穴,以替代耳针。常用的材料可选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等。将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大小数块备用。通过耳穴诊断探寻压痛点。一般颈椎病取穴为颈椎、肾、肝、内分泌、脾、神门、枕穴、用酒粗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压物的胶布对准上述各穴贴敷,并按压数分钟,以获得耳郭发热、发胀、放散感的“针感”。一般每贴压1次,可在各穴放置3—7日,贴压期间,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1—2分钟,贴压5次为1个疗程。

进行耳穴贴压法时,应注意防止胶布过敏。夏季多汗时贴压时间不宜过长,冬季耳郭冻疮处不宜贴压。患者自行按压时,切勿搓揉,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部感染。

坎离砂疗法

坎离砂采用热传导给药方法,具有远红外理疗、热疗及药疗三重功效。自行发热,热到药到,立即渗透,快速止痛。坎离砂由当归、川芎、防风、透骨草等组成,该方堪称治疗风寒湿痹的经典方,是历代医学名家的经验总结。当归、川芎、防风、透骨草均含挥发性中药成份,患者使用时,药贴自行发热,所含挥发性成份不断从药贴中透出,在患处形成具有一定温湿度的“药雾”,在热力的作用下,直达患部,迅速渗入病灶深部组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坎离砂使用时,遇空气自行发热,贴膏平均温度恒定在53℃,具有与人体辐射吸收相应波长的远红外辐射率,与人体接触后,辐射出远红外线作用于人体,产生共振吸收及穿透皮层组织,起到改善人体微循环,激活人体细胞,改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有助于生物酶的生长,加强人体组织的再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植物神经紊乱;通过热疗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组织缺氧,缓解局部器官、组织的疼痛,同时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流,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脘腹冷痛。

适应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扭伤疼痛、骨膜炎、滑囊炎、腱鞘炎、关节积液、四肢麻木等。

                   药物敷贴法

药物敷贴法简称药敷,是把天然药物经加工处理,敷于患部或穴位,使外敷药通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而起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物敷贴法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或通过经络气血传至病灶,不经消化道吸收,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等特点。

药物敷贴主要是通过局部刺激、经络调节及药物自身的作用而起效的。药物外敷后,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而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起消炎止痛的作用。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可产生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之功效,从而通过经络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直接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药物通过皮肤由表人里,循经络传至脏腑,调节阴阳气血,扶正祛邪,起到整体治疗的作用。颈椎病患者运用药物敷贴法,能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炎止痛,并可调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和缓解颈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有利于颈椎病的康复。

常用于颈椎病的药物敷贴法有:

吴茱萸止痛法

配方:吴茱萸5克,五灵脂20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五灵脂分别研成细末,混匀后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大椎穴及颈部压痛点。

功效: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颈椎病患者,能缓解颈肩部疼痛。

川乌止痛法

配方:制川乌15克,食盐、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制川乌研成细末,与细食盐混匀后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大椎穴或颈部压痛点上,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蒲黄化瘀法

配方:生蒲黄、五灵脂各20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混匀后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颈部压痛点及其周围。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颈椎病症属气滞血瘀型患者。

大葱活血法

配方:大葱葱白40克,大黄8克。

用法:先将大黄研成细末,与捣烂炒热之葱白混匀后,敷于颈部,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阳之功效。适用于颈椎病患者,以颈部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者。

白芥子敷贴法

配方:白芥子15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分别敷于患部。

   双草外敷方

  配方:伸筋草45克,透骨草15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趁热浸透多层纱布,敷于颈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敷2次。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止痛。适用于颈椎病患者。能缓解颈肩部疼痛等症状,以风邪人络型、寒湿痹阻型得尤为适宜。

  桃仁化瘀方

  配方:桃仁15克,生栀子25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上药捣烂后混匀,米醋适量调成膏状,敷于颈部压痛点。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以颈肩部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者,对气滞血瘀型、心肝火旺型患者尤为适宜。

  合欢外敷法

  配方:合欢皮60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合欢皮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颈部大椎穴,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功效:活血止痛,安神,消肿。适用于颈椎病患者,能缓解颈部酸痛等症状。

  夜交藤外敷法

  配方:夜交藤60克,葱白30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夜交藤研成细末,与捣烂的葱白混匀后,加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后颈部。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颈椎病患者,以血虚络阻型尤为适宜。

羌独敷贴方

    配方:羌活、独活、鸡蛋清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混匀,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大椎穴处,敷药的直径4厘米至5厘米,并用胶布固定。

功效:散寒解表、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颈椎病症属于寒湿痹阻型颈肩部酸沉疼痛明显患者。

山甲乳香外敷方

    配方:穿山甲20克,乳香15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穿山甲、乳香分别研成细末,混匀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颈部大椎穴,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功效: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颈椎病患者,有缓解颈部不适疼痛的作用。

白附子敷贴方

    配方:白附子15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白附子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及颈部压痛点。敷于大椎穴

功效:祛风痰、逐寒湿、止疼痛。适用于寒湿痹阻型及痰浊阻络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不适症状明显者。

半夏外敷法

配方:半夏10克,三七6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半夏、三七共研细末,混均后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颈部压痛点。

功效:燥湿化痰、活血止痛。适用于颈椎病患者,症属痰浊阻络型者尤为适宜。

健康小贴士

药物敷贴时一定要注意调节药物的干湿度,过湿容易使药物外溢,太干又容易脱落,一般以药糊为稠厚状,有一定的粘性为度。对伤湿止痛膏过敏者,忌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敷药后局部出现皮疹、水疱等反应者,应停止外敷,保持皮肤清洁,必要时给予适当处理,以防感染等。有皮肤过敏史及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敷贴法。药物敷贴法要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选药敷贴,重症颈椎病应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应用。伴有出血倾向性疾病等不宜使用敷贴治疗法。


山东精短文学编辑部 
总编:张巧梅
执行主编: 李洪菊 潘杰 卢健生 周克
总审: 王焕东
副主编:尹延哲    陈雅萍 

本平台签约作家名单

宋欣  杨瑞雪  朱绪厚  程阳辉

侯秀莲 赣一鸥  李雅芳 张光辉

李性亮

更多签约作家陆续添加中……


  

优秀平台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