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开始怀旧·喜剧·忧伤

 小玉声 2022-04-02
书还接上回。
如果开始怀旧·现场看戏篇
如果开始怀旧·演唱会(1/n)
如果开始怀旧·演唱会(2/n)
如果开始怀旧·演唱会(3/3)
就目前的经历而言,现场看戏的场次最多,听刘立福说《聊斋》次之,音乐会演唱会再次之。最少的,是话剧。算来算去,这些年只看过一回。

喏,就这场。
此前一直觉得,想陈道明只有隔着屏幕看的机会。想线下见到本尊,纯属痴心妄想。甚至直到2011年夏天,看到他出演话剧的消息时,我都没生出要奔赴现场的打算,因为知道肯定是一票难求。况且首演是在北京,而且当时好像还没开放线上购票,打算买到票估计得深夜排队,甚至站个通宵都有可能。那时节我还生活在比较禁锢的阶段,跨城排队买票看剧,基本属于超过"疯狂"边界六尺多远的行为。好在网上有零星的片段,哪怕看看谢幕,也能勉强解渴了。
然而次年,大约是国庆节期间,木羽师兄得着消息,说《喜剧的忧伤》要来天津。诚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终于成就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体验。
这些年,没少听人说陈道明"演谁都是自己""演戏只会咆哮",尤其视频网站弹幕区和评论区,人均剧评家,似乎能彰显自己的鉴赏眼光和艺术素养的入门投名状,就是拉踩陈道明。更有人讥其优伶出身,"乃敢侈谈文化传承?"仿佛文化只有他们袖手风月的可以谈,而陈那样的文艺工作者,反而是没资格置喙的。
对后一种论调,虽觉武断,但也无意多做争论。他的作品可以批评,他的观点可以抨击。但不管是什么,逻辑尽自洽为好。若凭借拉踩一自己看不上的优伶来彰显自己有资格谈文化,那资格怕也并不怎么坚实。
当然,人有发声的自由,亦有不听的权利。"存异"是必然的,所以"同"才需要"求",当然,不求同也没什么。
至于前一种论调,已经听了十几年。第一次听时,是有人称陈的常公和玄烨没什么两样,深究之,则此君只看过《康熙王朝》,零零星星看了两集《长征》。管中窥豹,怕不该是这么个窥法。而经年累月看下来,似乎这么窥的人,还不在少数。
但仔细端详镜头前陈道明的表演,其实真的层次清晰分明,时时有设计,处处有交代。只是他的这个路数,很像一座冰山,九成在海平面以下,一成浮出水面。多人注意到的,其实只是海面之上那一些"头角峥嵘"。再加上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便以为他只会"疾言厉色""话剧腔"这一种手段。而很多隐藏得很深的东西,是通过二刷乃至三刷才能留意到的小细节彰显出来的。走马观花看一遍,大概难以留心。如果他不是一直践行这种路数,他不可能那样去完成《喜剧的忧伤》。现场看剧,即使座位稍远,难以巨细靡遗看到他所有精微奥妙的处理。但实际上,他的信息量一直在稳健地传输着。
对陈氏表演的精微评论,有大神"荞麦花开"珠玉在前,我不敢再妄言。但可以附带一条来自瀚锐老师的《喜剧的忧伤》的观后感:"如果陈道明和何冰的角色互换,陈道明依然可以演好小编剧,但是何冰演不了审查官。"
陈道明,真的是演谁都一个样么?世人看陈道明的表演,多数如入宝山却空手,不自思遇宝而不识,反斥此山贫竭,妄人口耳相传,竟蔚然而成一股气候,是一种忧伤,却不乏喜剧的感觉。
当然,若是用陈佩斯的话说,这个"喜剧"的内核,真真是悲剧了。
附上2012年11月29日的谢幕视频。当时比较激动,后半程镜头颤抖,是在鼓掌。那时手机摄像清晰度有限。现在摄像清晰度高了,却不容易遇到这样一场高品的演出了。
这也是一种忧伤。

一条微博,引发我一堆怀旧呻吟。
如果开始怀旧,是不是表示对未来一些事情的走向很迷茫呢?
我不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