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集的“哭墙”

 马尔的视觉 2022-04-02


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有堵哭墙很著名,据说它有六层楼那么高。它是犹太教的圣地,教徒到墙跟前都会祈祷、哭诉。久而久之,那墙也会流泪。

一堵会流泪的墙,让人印象深刻。 

未能想到的是,很偶然的我也亲眼见到了中国乡村里的一堵“哭墙”。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开车从很远的地方往淮北赶。河南驻马店到淮北中间有一段还没有高速,在省级公路上跑。跑到将近中午1点了,只得在途经一个乡集小饭店时停下,吃点饭填饱肚子。 

饭店是里外两开的院子,好几个包房,却单单就我们一桌客,显得冷清。

老板是个当地中年男人,菜没上来就陪我们聊天。说着说着便讲到到了饭店不远处“哭墙”的事情。

我们很好奇,便跟他去看。

            

   

多少年前我就宣过誓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了,但展现在我面前的空无一人的荒凉的院落,即便在明亮的日光下也感到它的肃杀与诡异。

大夏天的,心里却即刻感觉到有一股寒意袭来。

    

老板讲,这地方夜夜有哭声。白天过来看,就能见到那堵墙上呈现出吊在树上的人形

老百姓纷纷传言说是鬼哭,墙为哭墙  

村里老人往前追溯,许多年前曾有一个姑娘为情所困,在此吊死。

故事流传开来,弄得主人与附近邻里再不敢居住。花许多钱装修的饭店没法子搬离,食客一天比一天地稀。

   

我站在那里用眼睛和相机镜头反复研究,似乎并不是什么鬼灵显迹,哭墙上的人影就是日光将树枝投射于墙上。那树杈的投影恰恰显出了悬空身体的形状,很像传说中的吊死鬼。

我推测,夜夜有哭声可能是风在狭窄巷道与宅院被挤压而急速流动的声音,或许还有无家可归的野猫的鸣叫。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一旦心里有东西,就会不自主的用想像来丰富,验证似的一点一点具体化。那想像一旦和心理定势混合,便会生出许多非常真实的知觉。

我们的恐惧大多源于这样一个心理流程。

这组图片在我的博客编发出后,国内一个著名的摄影网站很感兴趣,提出要我再拍一批发个组图,加文字做个专题。

待我兴致勃勃地按记忆回去寻找时,却找不到那个小店、那个村子、那堵墙了。

那一刻心里竟有怪怪的感觉了。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的渔人遇到的那桩奇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经历,竟出奇的一致。

但那堵“哭墙”实实在在的存于我的相机里,事情也在心里打了个结。

我曾经按照自己对“哭墙”的光影理解,造出来一个位于废弃楼房楼梯拐弯处的图像。其实就是我对着自己的影子拍,影子上面连相机的镜头都隐约可见。但我同时编制了一个晚上有莫名脚步声,停在这里就消失了的故事。

凡先听故事后看图片的都害怕;直接凭自己感觉看照片的都哈哈一笑。

或许,我们的恐惧大多源于自己的想象,并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去强化它。

老话讲“心里有鬼”,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相关文章

话鬼

杯子里的风景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