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其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西周柞伯簋铭 金文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1、金文的发展 甲骨文随着殷商的灭亡而消逝,金文取而代之,在周代成为主流字体。据考察,在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到商末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前者以大盂鼎为典型,后者则以毛公鼎为代表。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于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成为汉字的正统。如此,形成了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 毛公鼎 2、金文的主要内容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 ![]() 毛公鼎 金文的书法艺术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它改写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开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到 3000 多年前。 金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一般称之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法风格来看,总体上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 ![]() 天亡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其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 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 ![]() 西周大盂鼎 总而言之金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属于篆书字体中的一种。它把中国的书法艺术由大部分人认知的隶、楷书始以及魏晋南北朝往前推到商周时期。它是中国书法艺术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临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