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往事|仲尼门下,弦歌不辍

 琴伴书侣 2022-04-02

古琴往事|仲尼门下,弦歌不辍


江雁


(仲尼琴)

各地孔庙里,常见如此碑刻和绘画:孔子端居杏坛抚琴,众弟子列坐或围在旁边静听,神情专注,态度恭敬。据说,这是孔子以弦歌的形式,授课讲学。

孔子一生钟爱古琴,弦歌不辍,对古琴的推广贡献巨大。当然,其中影响最大的,还得数他的门下弟子。

颜回援琴而歌

热衷于研究儒家学说的人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他最钟爱颜回。后世评价,颜回品德高尚,和孔子的差距亦小到近乎于无。

这个“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的得意门生,对于老师所钟爱的古琴,自然也是颇具造诣。

有一回,孔子闲居在自家庭院,满目愁容。同为得意门生之一的子贡侍候孔子,看到老师面露忧色,却又出于敬畏不敢多问,索性出来把这事儿告诉了颜回。

颜回自问是理解老师心情的,他稍加思索,遂于院子中央落座,取过琴来引吭高歌。一时间,但闻音声相和,珠圆玉润,其他弟子皆叹服。

孔子听到颜回援琴而歌,果然喊他进屋,问:“说说吧,你为何这么高兴?”

颜回道:“过去曾听您说过,乐天知命,就不会忧愁。我跟随您学习多年,自己感觉对天、命也已略有所悟,且能安于自己处境。所以我才会弹琴高歌,抒发我心中的快乐。”

孔子沉默良久,叹息道:“这是我过去的说法,今天我要为你重新解释一番。”
颜回听了很惊讶,于是凝神静气,听孔子继续讲解。

“你只知道乐天知命没有忧愁,却不知道乐天知命有大忧愁呀!”孔子慎重地说,“修身养性,能做到不管穷困还是显达,都听天由命。这就是你所说的乐天知命,没有忧愁的意思。然而我之所以编著《诗》《书》《礼》《乐》,一心想用它们治理天下,并流传后世。这样不仅仅可以修养自身,还可以治理天下。可是现在我在鲁国都不能推行,又何谈治理天下呢?这就是乐天知命的忧愁之处呀!即使这样,我还是明白了,'乐’与'知’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与'知’。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所以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还有必要改革吗?”

颜回跪下行礼说“学生知道了!”

于是更加静心弹琴读书,终身不断。闻弦歌而知雅意,拂瑶琴而表心迹,大概说的就是颜回这样的人了。

诸生除丧抚琴


子张,子夏,闵子骞等人,也都是孔子十分喜爱的弟子。

子张服孝期满,孔子递给他一把琴,让他弹奏。子张调了调弦,让声调变得和谐起来以后方才开始。一曲既罢,音调悠然,孔子很满意。子张躬身对孔子说:“乐是先王制定的礼仪,我自然不敢懈怠!”

子夏除丧之后来拜见孔子,孔子同样也递给了他一把琴。子夏调弦之后,却并没有使乐声和谐,弹奏出的声调也不符合韵律。孔子问他原因,子夏起身对孔子说:“对不起老师,因为我还没有从丧亲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先王制定的礼节,我是不敢超越的啊!”

闵子骞以孝顺闻名,守丧三年之后来见孔子,孔子同样也递给他一把琴,让他弹奏。非常的悲切,闵子骞没有弹完就站起来说:“这是先王制的礼乐,不敢弹的太过悲伤。”

孔子说他是个君子,表扬他为了遵照礼乐,没有尽情表达出哀思之情,便结束了弹奏。

古人服丧结束,必须弹奏不加装饰的素琴,以此来表达哀伤该停止了。子张、子夏和闵子骞三个人,行为固有不同,但在恪守礼乐上,却是秉承了同样的态度。

关于闵子骞,还有一段往事。

有一次,孔子在屋里休息的时候鼓瑟,在门外的闵子骞听到了孔子的琴声,很诧异。他对曾参说,以前老师弹琴的声音非常清澈,那是合乎至道的琴声。可是今天,他弹奏出的却是幽沉的声音。幽是由于利欲熏心而发出来的,沉是由于贪得无厌而发出来的。老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曾参也觉得很纳闷,于是两个人就一同走进房间,向孔子询问。


孔子很意外,告诉他们说,因为刚才自己在鼓琴的时候,正好看到猫捉老鼠,心里就想着让猫把老鼠捉走,所以才弹出了幽沉的声音。


孔子又问二人是谁听出来的,曾参说是闵子骞,孔子高兴地跟闵子骞说:“以后我可以和你一起欣赏琴了。”


显然,他已认同了闵子骞在琴上的造诣。可话是这么说,他门下弟子三千,又有几个是不懂音乐的呢?

子路登堂未入室


《论语·先进》中记载,某日,孔子听到子路弹琴,为他音乐里的肃杀之气儿感到恼火。不同于平常孔子对其他弟子的循循善诱,这一次他狠狠地把子路批评了一番。他说,子路弹瑟不合雅颂之道,心中无中和之气手上无温和之举,分明练习的是亡国的曲目。如此弹琴,怎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


子路听闻很害怕,也很后悔,于是静坐绝食,直至瘦骨嶙峋。

据说,孔子的其他弟子听见这样的批评之后,认为孔子不喜欢子路,由此便对子路不恭敬起来。孔子了解情况之后,知道那些弟子误解了他的话,就又对子路的琴音做了一个评价,他说,“(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古之建筑,“堂”为主体,位于中央部分,平日里是主人生活起居和接待宾客的场所,到重大的日子,则用于举行祭祀婚丧活动。“室”位于“堂”的正后方,是休息居住的地方,想要进入“室”,就必须穿过“堂”。

孔子说子路的琴音登堂而未入室,是因为他推崇符合礼仪的中正平和、节奏舒缓的雅乐,在重视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求思想性要和艺术性和谐统一。

在孔子看来,《韶》乐才是“尽善尽美”,而《武》乐则“尽美矣,未能尽善”,是鼓吹战争的音乐,不值得学习。

子路这个人,性情勇猛,所奏琴声亦刚烈,多杀戮征伐的气息,欠缺中正平和的韵味,所以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所以,孔子认为子路的琴艺虽然小有所成,却还未至臻境,就好比从外面回来的人,已经进入了厅堂,却还没有走进内室。

史书记载,子路最后到底死于兵戈之争。可见灾难萌发之前,也是会从他所弹奏的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尽管他听从老师教导,过而能改,但因为他骨子里的刚直,终不免横遭不幸。

万世言孝称子舆


子舆,就是前面说的曾参。孔子曾经专门为他写了《孝经》。

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同属孔子门下。

史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小时候栽瓜苗,不小心把根弄断了,曾皙很愤怒,就打了他,差点把他给打死了。许久以后曾参苏醒过来,起身对父亲说:“刚才我做错事情,父亲您用力教训了我,不过我现在已经没事了。”

于是他就回到房里弹琴,好让父亲知道自己没事,以免担心。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很愤怒。他说,虞舜侍奉父亲瞽叟的时候,小棍子打就等着,大棍子的话就跑掉,所以不会瞽叟不会犯不父之罪。曾参却一动不动等着被父亲狂揍,这不是要陷父亲于不仁不义吗?

曾参听说以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赶紧登门向孔子致歉。

曾参曾写过一首琴曲——《归耕曲》,歌词里说:“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得而再事者,亲也。”犹可见他侍亲至孝,所以常被后人称颂。

除了上述诸人,还有一个叫宓子贱的人,也值得提一下。

宓子贱名不齐,曾担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一职。任职期间,他日夜弹琴,足不出户,可是单父却被他治理的很好。后来接替他的是巫马期,则是日夜不停的忙碌,也将单父治理的非常好。

这两个人,前者是用人,后者是用力,用力的人是非常辛苦的,用人的人则很安闲,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然而,宓子贱真的只是会弹琴而已吗?其实他应该是通过音乐来让自己平心静气,也通过琴音的变化来了解政治教化吧!心气平和,郑校开明怎么会治理不好呢?所以连孔子都称赞他,是一个贤明的君子。单县至今还保存子贱祠和琴台。

孔子把古琴当作教化大众、寄托自己精神情感的道器来看待和喜爱,所以他的弟子们对于古琴的喜好和研究自然也不会太过肤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