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医门前病人多——从班主任视角读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风云际会2009 2013-06-27
良医门前病人多——从班主任视角读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作者:徐生坛   来源:《班主任》杂志      
   
  近日,读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
  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
  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人要成为仁德的君子,必须接受劝谏。不听劝告、排斥学习的人,往往离刑罚不远了。”子路固执地说:“生长在南山的竹子,没人理会也长得根根挺直,砍下来当箭射,可以射穿犀牛皮,像这样的天生良材,又何必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在后面装上羽毛,前面插上箭头,不是射得更远、更容易射中目标吗?”子路听了心服口服,从此投到孔子门下。
  子路天资聪颖,但他没有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面对这个尚武轻文、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孔子主动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之心悦诚服地投到自己的门下,并最终把他调教成一个以“政事”闻名的“贤人”。如果没有孔子,子路难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平时说某个学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时,语气中充满贬义,也夹杂着些许无奈,是对不尽如人意的结局的一种感慨。可作为班主任有谁认真思考过:自己在避免学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方面做了哪些富有预见性的工作呢?
  二、家事难断也要断——孔子与曾参
  曾参在瓜田锄草,不小心把瓜苗给铲断了。他的父亲十分生气,抡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就打。曾参不躲不闪,倔强挺立,任凭父亲打得头破血流,直至昏倒在地。孔子听说此事后,不让曾参上学了。曾参不明白自己哪儿错了,就托人去问。孔子说:“做子女的有了错,父母拿小棍子敲打,应该站着受罚;如果父母用大棍子打,就必须赶快逃离,以免受伤。可曾参却在父亲暴怒时,宁愿被打死也不跑,这不是要陷他的父亲于不仁吗?他的过错并不比不孝敬的人轻。”
  曾参后来撰写了《孝经》,被后世尊称为“孝圣”。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得到孔子的孝义真传,或许与他这次因不孝而差点儿被孔子“开除”的经历有关。虽然他们父子同为孔门弟子,但他的不孝行为毕竟发生在家里,是家事,作为老师的孔子要是不闻不问,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样的话,曾参是成不了“孝圣”的。
  我们在埋怨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好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应该把教育的触角适当地向学生的家里延伸一些呢?
  三、朽木难雕也要雕——孔子与宰予
  宰予问孔子:“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听说有人掉入井里,这个仁者应不应该跟着跳进井里救人?”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井里跳呢?君子是有智慧的人,他应该前往井边,在井上设法救人,而不是不顾后果地纵身一跳。”
  宰予的问题隐含着两难推理:如果孔子给予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个所谓的“仁者”就是一介莽夫;如果孔子予以否定的回答,那么他平日里宣扬的“仁者爱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谈。面对爱耍小聪明的宰予的刁难,孔子不急不怒、平心静气地进行了驳斥。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个敢于公然挑衅自己“仁”的主张、并且曾因旷课、睡大觉而被自己骂作“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见《论语·公冶长》)的“另类”弟子,孔子居然能够长期容忍,并最终把他“雕琢”成了一个以“言语”著称的“贤人”,其容人之雅量,真让同样为人师的我辈叹服。宰予后来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这绝对是宰予的肺腑之言!
  我们对自己班上那些桀骜不驯的“另类”学生,表现出了多大的容人“雅量”呢?
  四、阶下之囚也还信——孔子与公冶长
  公冶长,孔子弟子之一,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公开评论他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结果,孔子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据传说,公冶长获罪与他通鸟语有关。这样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是从孔子评价他的话(见《论语·公冶长》)来看,他坐牢之事倒十有八九是真的。而孔子居然在他坐牢时就公开宣称“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这样的信任与肯定,对身陷牢狱的公冶长来说,是多大的精神鼓励啊!后来,孔子果真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而公冶长也确实没有辜负孔子的厚望,多次拒绝鲁君要他做大夫的请求,专心教学育人,弘扬孔子学说,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试想:如果没有孔子的信任与鼓励,公冶长出狱后能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谈成圣成贤?他最终成为“贤人”,不正是“期望效应”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的一个例证吗?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对班上那些犯过“严重”错误的学生,给予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信任与肯定,寄予了多少殷切的期望呢?
  五、良医门前病人多——子贡的比喻
  南郭惠子问子贡:“你的门下,为什么这么杂乱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身来等待,想来的人不拒绝,想走的人不制止。就像良医的门前病人多、矫正木料的器具旁边弯木头多一样,所以很杂乱。”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上面几则故事的小结。子贡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在思想上受孔子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师门之“杂乱”,他应该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所以,他才会对南郭惠子不无讥讽的诘难给予如此有力的反击。“良医门前病人多”,这又何尝不是子贡对师门状况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呢?子贡回答南郭惠子的话,从一个弟子的视角揭示了孔子教育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育的对象并不只是不分地位的高低贵贱,更不应该区分品德的好坏。(这也许就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对象更应该以形形色色的“病人”为主。那些“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医生是永远也成不了良医的。
  我们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有没有埋怨自己班上的学生“差”呢?有没有因为学生“差”而心生怨愤进而消极怠工呢?
  “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医生永远成不了良医,好教“优”生以为功的老师永远成不了好老师,好带“好班”以为功的班主任也永远成不了优秀的班主任!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铁路第四中学  730000)
  (选自《班主任》杂志2008年第8、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