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4-02

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来自于线上以及线下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寻求解决的心理问题真的是千人千样,而这些问题按照我接触过的出现概率大致可归纳为:

1.焦虑症

2.婚恋情感问题

3.睡眠障碍

4.抑郁症

5.上瘾症(烟瘾,网瘾,性瘾。。。等)

6.重大躯体疾病的心理干预

7.拖延症

8.强迫观念

9.恐惧症(怕狗,怕虫,怕公共场所,怕死。。。。等)

10.学生厌学

11.。。。。

其实,造成这些主流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有着惊人的相同的之处。

我将会通过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学习和经验来试着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于造成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我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对于思维的强烈认同

二:把执着当成自己最大的优点

三:时刻迷恋并维护自我形象

这三点看似独立,实则彼此相连。接下来,我会逐一细致地剖析。

一:对于思维的强烈认同

在我所遇到过的全部来访者中,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不停地胡思乱想,并且对其胡思乱想的内容信以为真。

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控诉被命运折磨得生不如死。

举一些大家的实例:

有书读的时候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被人笑,被家长批评;毕业后又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努力,在职场中没有什么竞争力。

有工作的时候苦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总想躲清净,有一天真失业了,又苦于没有任何社交,太冷清。

有对象的时候总担心对方是渣男,海女。没有对象的时候又害怕被贴上'单身狗’,'大龄剩男(女)“的标签。

结了婚的人担心对方会出轨,自己有一天可能会被离婚。还没结婚的人则怕对方不想跟自己结婚,甚至动机不单纯。

有孩子的苦于孩子不好管教,不听话。没孩子的则羡慕别人家孩子听话,懂事。

父母健在的,总是抱怨父母跟自己唠叨,想躲。父母已经去世了,则追悔莫及,以后没有人再跟自己唠叨。

自己没得病时,担心自己以后会得很多种病。自己真的得病时,又会反复琢磨自己还能活多久。

其实,这些生活事件,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难道真的是这些事错了吗?

当然不是,错的是我们对这些事的看法,评价,和定义。

一切的事物(这里也包括人)的本质都是中性的,而往往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评价,定义,诠释。。。。等,才给这些事物贴上了标签。

比如:

好事(人),坏事(人);

善,恶;

美,丑;

有价值, 没价值;

成功,失败;

正,邪;

佛,魔;

得,失;

顺境,逆境;

吃苦,享乐;

。。。。等等。

我有个来访者曾经跟我讲过他的亲身经历:

他曾是服刑人员,2016年入狱,2021年出狱。进监狱这件事在世人眼里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坏事或者逆境吧,因为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自由。

失去自由意味着失去一切。他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曾焦虑到整夜失眠。

担心自己在监狱里会:挨欺负;有病得不到医疗;妻子会跟他提出离婚;孩子会不认他这个父亲;父母有可能病危见不到最后一面;自己错过赚钱的好时机;将来出狱了,身上有污点,找不到工作;没有钱,穷,没有人搭理;失去所有的朋友。

总之,他认为这一生废了,毁了。

然而,当他真正出狱的那一天,一个巨大的馅饼从天而降砸在了他的头上。其实,这个馅饼是他5年前自己抛到天上的。

他入狱前,手里有10万闲钱,就买了“贵州茅台”这支股票。他说买的原因是因为他最爱喝茅台。

结果,这个股票从2016年的5快多1股涨到了2021年的2000多1股,翻了400倍。10万变成4000万。

按着常理,比如我们自己买了1支股票,涨了10倍还不卖吗?好,20倍总该卖了吧?50倍呢?我真的不信,有人能管住自己不卖。

我的这位来访者就做到了,因为他进去了,不允许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没法卖。。。。

试问,谁有这个本事,用10万块启动资金,5年赚到4000万?重点是,当他出狱后看到自己股票账户时笑了。因为,他担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发生,反而还有惊喜。可能还有些人因为进了监狱少喝了5年酒,最终没有死在酒桌上,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开个玩笑。(^_^)

所以,一切事,即使进监狱,都是中性的。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评价和定义才会给这件事贴上了标签。而我们的看法,评价和定义只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叫价值观。这价值观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如何习得的呢?

1、原生家庭:父母把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教给了我们。

2、学校:老师又把他认为对的教给你我们。

3、社会:通过看书;影视作品;工作时接触同事,领导;业余活动中接触同伴。。。。等所获得到的思潮。总之也是跟别人学的。

说白了,我们的价值观,根本也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

因此,对于事物的看法,评价和定义只是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也只是我们大脑的功能。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就跟呼吸是肺的功能一个道理。

又如:眨眼;心跳;新陈代谢;伤口愈合;消化;发烧。。。。等这一切都不归你管。

有人些人可能会问,我可以掌控呼吸啊。其实,你只能参与呼吸,而无法完全控制呼吸。

比如,你可以让自己呼吸的深,浅,长,短,甚至3分钟不呼吸。但是,这也是你能参与的极限了。你无法5分钟不呼吸。

亦如:你无法20分钟不眨眼;无法命令自己停止脱发;对着伤口默念,不要愈合,不要愈合,还有就是重点:拼命告诉自己不要“胡思乱想”。

因为,这个“不要”的命令本身就是胡思乱想。

对事物不停的分析,判断,比较本来就是大脑的工作,不归你管。而大脑对于你而言只是你的一个器官,与你的心,肝,脾,肺,肾没有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大脑既然是你的器官,那么它就不是你。

比如,你的手机,你的电视机,都是“你的”,而不是你。我如果把你的手机摔坏了,不是把你摔坏了。既然是“你的”,就得听你的。

你的手机必须听你的。比如,你正想睡觉时,有个人一个劲儿的给你发骚扰信息,你可以选择关机。你的电视也得听你的。

又比如,你想看奥运会,你可以调台到奥运会。你不想看击剑,想看体操。你也可以调台。你嫌声音太小了,你可以调节音量。你看烦了,还可以按关机按钮。

重点来了,你的大脑听你的吗?夜深人静时,你躺在床上不停地分析明天的事情怎么安排最好,事与事之间的利弊,得失等。过了一会,你又在想,之前如果不那么选择就更好了。小时候如果不那样做的话,现在就会如何,如何。。。。等等。

一看钟,2点了。你告诉你的大脑;不能乱想了,得赶紧睡觉,你给我 ”停“!大脑会停吗?那个停止的按钮在你手上吗?你的下一个念头一定是”怎么停不了“?大脑不听你的。

就像一台高速行驶的汽车,你想停下来是不是要踩一脚刹车啊?如果不做这个”停“的”动“作,你不再动这一下,车会停下来吗?那么这个叫做“停”的新”动“作也是大脑自己发出来的。当大脑不听我们的,我们就得听它的。

因此,大脑不是我们的,而我们是它的。一旦我们让大脑当了主人,我们反而会成为”它的“。

如果这样,一切问题就会出现了。问题就是,无论大脑将当下的事物(包括人)定义成什么样子,那么这都会变成你的体验。

是的,你以为你一直在使用大脑。其实是,它一直在无休止的奴役你。他就像个导演,而你变成了演员。比如,今天阴天了。你的大脑会告诉你剧本,“阴天是抑郁症复发并且自杀高发的信号”。

那么,作为演员的你就不得不体验(演),“人之将死的悲惨。”

我再举一个经常会跟我的来访者使用的例子,很经典。

张家界有个玻璃桥,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即使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也都曾听说过,亦或是看过相关的图文报道或视频。

那是一座雄伟的玻璃建筑,此栈道全长60米,最高处海拔达1430米,连接东西两座山峰。

透过脚下被擦的一尘不染的玻璃桥面,游人可以一览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然而,很多人也会产生错觉,他们觉得自己好似漫步在空中,随时都可能坠落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其中大部分游客的表现为,双脚发软,举步维艰。还有少数的游客更是全身瘫软在玻璃桥面上,不敢睁眼,又哭又笑。

更有甚者,当场吓得尿失禁。

试问,是他们的腿有问题吗?还是他们的憋尿肌有问题?都不是!其实他们的腿和膀胱肌一旦回到陆地上就又都正常了。

而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们对于当下境遇的看法,评价和定义。无论身边的工作人员怎么跟他们讲解,如:玻璃是多少厘米厚的钢化材质;承重是多少;安全一定能保证。。。。之类的,都没用。

他们还是相信并且认同他们对于桥的判断。那就是,再往前走一步,就会死,而且死的特别惨。

因此,他们对于当下境遇的判断就会瞬间变成他们的体验。

试问,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会死的话,你的腿脚还会大摇大摆的,应付自如的往前走吗?一定不会的。

这也表明了,其实正是因为你的腿脚没有问题,他们才会不打折扣的配合你的大脑,听命于你的认知。又如,一个人如果将当下的境遇判断为:有危机的;恐怖的;千钧一发的;甚至常年痛苦的。。。。等等,而不自知。

那么,他的身体会反向地表现出:自在?舒服?有活力?甚至放松吗?都不会!

他全身的各个系统一定会配合大脑的判断,而表现出:肾上腺激素增;瞳孔缩小;肌肉紧绷;血流加快;呼吸浅而急促;血压升高。。。。等等。

因此,事件没有问题,你身体的各个系统也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你认同了你的思维。

具体的解决办法有两点:

其一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也意味着,让大脑回到它工具的位置。而面对大脑在工作(思维,比较,判断)时,只需如实的观察到,而不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甚至反应。

诀窍就是先练习观察。练习观察的目的首先是提高你专注的能力,也就是你意识凝聚的时间。

其二是提高你观察的能力,也就是你意识的强度。

很多刚开始练习观察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直接观察念头很难,在这里,我会推荐先从观察呼吸开始。

初期练习观察的朋友会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观察总会丢。

这也不要紧,当你发现自己观察丢的那一刻,你就自动回到了观察的状态。

有一些朋友如果想直接观察念头,那么要格外注意如下关键词,当你在说:我认为;我想;我感觉;我发现;。。。。等词汇时,一定要格外警醒。让这些词成为你启动观察的按钮。

最终,等到观察的火候到了,到达那水滴石穿的一刻。你的观察自然会连成一片,永不再丢。

这时,你会瞥见真正的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真相。(先放个彩蛋,以后会细讲)

其三是身心合一,活在当下。思维只能存在于时间中,如:过去和未来。

试问,如果你身在当下读这篇文章,而心飘到了过去。

比如,你会拿这篇文章中的内容去跟你过往积累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和归类的话,你将会错过当下真正对你有帮助的部分。

亦或是,你身在当下,心却纠结于过去做错了某些选择,而造成了今日的某种局面,你就会抑郁。

因为,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既然不能改变,人当然会无奈,无奈发展下去就会变成抑郁。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身在当下,心却投向了未来。比如,你身体在当下读这篇文章,而心却在思考这些知见在未来是否对你真的有效果或改善(对结果产生预期)。

这样做也会大幅度的降低当下这篇文章对你的帮助。又或是,你身在当下,心里却不断猜测未来的境遇,得失。你则会焦虑。

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对于不确定的事情,人无法把握,就会焦虑。焦虑久了甚至变成恐惧。

当身心合一于当下,读这篇文章时,你全部的事情和意义就只是阅读这篇文章。除了阅读这一个问题,还有机会出现其他问题甚至烦恼吗?没有!

因为,痛苦只能存在于,对于过去或未来的思考中,而在当下无法遁形。

刷碗;走路;吃饭;洗漱;发呆。。。。也是一样的。

其实,有些人会认为此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现了吗?这个思维----”此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没有观察到,那么你就会体验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实践。(^_^)

二:把执着当成自己最大的优点

在我所接触的大量来访者中,实在是很难找出一个,不执着的人。

而且大部分人还都能意识到自己有这个特点。只是他们均都对自己的这个特点很满意。

他们往往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我是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我必须考第一;

我是那种遇到南墙,选择把南墙推倒的人;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一定要有钱;

我的座右铭就是人定胜天;

我要逆天改命;

非她不娶;

我一辈子也不原谅他;

让我主动联系他,除非我死;

我肯定不要孩子;。。。。等等

然而,这些执着的人根本就搞不清他们真正执着的是什么。

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一旦他们弄明白这执着背后的真相,大部分人即刻会体验到症状的明显缓解。

其实,他们真正执着以下3个核心问题:

1.执着一个虚幻的概念。

2.执着对错,是非,美丑。。。的二元对立。

3.执着结果

接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第一个,执着一个虚幻的概念。如果你在阅读时真的用心了,你会不难发现,这第一条跟前文的“对于思维的强烈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的,大部分人执着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们脑中对于事物的概念。

还是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

我们当地的女生在恋爱时很流行说一句话,她们会对男朋友说;“你必须对我好,因为我是女生,你对我好是应该的。”

然后男生都会被这个无敌的理由弄的有点尴尬,并且回问:“好,我对你好,那你也对我好不?’这时候,女生一定会说:”那要看你表现了。“叮。。。。。

这看似开玩笑的一段对话,其实能反应出许多问题。比如,女生对这个”性别优势“所带来的特权极其认同。

这里包括了:男生必须让着自己,我打你一巴掌是爱你的表现,你碰我一下就是家暴。你说对我好,你用什么来表达?不给我花钱叫对我好吗?不听我的叫对我好吗?你的工资必须都交给我。男人不买房子怎么结婚?你还是不是个男人?。。。。等等

而当地也流行一些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如;你听话,我才能给你钱;女的,天生就应该洗衣服,做饭;男的必须说的算;必须生男孩;我出轨是社会问题,你出轨是道德问题;必须找个比自己岁数小的;。。。。等等。

其实,真正来找我因为婚恋情感问题而咨询的人群中,大部分的当地女生本质上都不是这般贪婪,反而特别重感情,她们一旦付出真心,别说不要钱,甚至命都能给你。

而男生一旦用起心来,天天抢着做饭,什么活都干,特别温柔,也特别暖。

他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被一些陋习式的概念给障碍了,而这些概念其实是虚的,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概念是虚的呢?

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习俗和意识形态,如果你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或者出国,很多地方对于两性的概念甚至与本地相反的。

而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彼此之间的爱,在哪都一样。这才是实的。

放下对于概念和形式的执着,你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真“的 事物上,你无法得到你从未投入的事物,正如很多人没有把精力投入在爱情和幸福上,却怪自己从不曾得到它。

关键就是,恋爱不需要用脑,只需要用心。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常见的例子:一个在小区里的花坛边,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满眼的天真无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很是可爱。父母在他身后跟着,难掩的幸福。

这时,一只呆萌的金毛(犬)好奇的走了过来。我们能从它嘴角的微笑,温柔的眼神,和不断摇动的尾巴感受到它的善意。

孩子露出惊奇的神色,伸出小手想要去摸摸这个第一次见到的大家伙。就在这一瞬间,父亲怪叫一声,一把将孩子抱了起来,并责骂道:”你傻呀,你不知道狗咬人啊?

“孩子看似呆愣在父亲怀里,但是他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样的行为叫傻,而且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几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然能跟着母亲在街上行走了。他遇到了路边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跪着向路过的人乞讨。

某种力量让孩子在他的面前停下了脚步。孩子从兜里掏出1块钱,缓缓递给老者,在这一瞬间,时间都仿佛静止了,没有施舍者和被施者的区别。

因为,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施舍。而那个老者也顿时感受到了花花世界背后的真相。

突然,孩子的手背被重重的的打了一下:”你是不是傻,这样的人都是骗子。“ 母亲怒道。

孩子再一次听到了这个字。并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羞耻感,他决定这辈子不再做“傻”事了。

这个小故事也引出了,世人执着的第二个本质。那就是执着二元对立

通常来找我咨询的人,自述的第二个高频事件就是与某人的争吵。

争吵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家人;恋人;朋友;同事;顾客;陌生人;甚至他们自己。

而争吵的内容,主要可概括为,坚持我对你错。顺我者对,逆我着错。

除了争对错以外,还包括争: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有无;得失;好坏;成败。。。。等等二元对立。

其实,因为执着于事情其中的一个面向(一元),而发生的人间悲剧实在是太多了:恋人分手;兄弟反目;朋友翻脸;师徒断交;。。。。等等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人还大打出手。

而这些执着所能带来的同一结果就是痛苦。

其实,他们如果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就不会苦苦的执着于其中的一个面向。

为什么佛说“色即是空”?因为,一切美好只能存在于非美好中。

我还是来讲一个自己的经历。我曾在2009年—2014年就职于某医学院(大学)。

可能有过在大学工作经历的人会理解,这个工作相比其他一些工作来讲很幸福。

一年除去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满打满算只上六个月班。那时的我挺不上进的,或者说有些混日子。上班不打卡,日工作量也不大。

一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门反锁了,然后就是把电话线掐了。。。。下了班,肯定变着法的跟朋友聚会,胡吃海喝,灯红酒绿。

当时,很多人跟我说,特别羡慕我。

然而,我心里的真实感受是,空虚和无聊。

我可能也在认知层面上认识到我这个工作挺幸福(因为大家都说嘛)。但是,我在体验层面上根本就没有感受到任何幸福,甚至还有些苦涩。

随后,我在2014年选择放弃工作,去往美国学习所谓“真正的技术“----催眠。

前前后后在美国六年的生活里,我经历了:被警察拿手枪顶头一次;被邻居拿猎枪威胁一次;因山火被迫在夜里弃家跑路;遇过校园枪击;遭遇严重车祸;吃过官司;因为受伤找不到医院而拨打的911;生病预约不到医生;被当地人歧视;被律师骗;玩攀岩时,挂在石壁上吓哭了。。。。等等。

在这每一次经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甚至命悬一线,生不如死的瞬间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说:“我过去在国内大学里上班的生活,简直是太TM幸福了”。

是的,当我真正认识并体验了什么是痛苦的时候,我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幸福。

幸福和痛苦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面向。离开了其一,也就离开了全部。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认知时,你即刻经验到的一定是你认知的反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在国内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幸福,却感受到了空虚和一丝苦涩。

再来做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是太阳射出的众多光束中的一束。在认知层面上,我们深知我们是光,可是我们却无法体验到什么是光。

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光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不是光的事物。

有一天,当这束光射到了黑暗里。我们顿时被笼罩的黑暗吓得魂不附体,甚至开始哭喊,咒骂这无情的太阳遗弃了我们。把我们射到这该死的鬼地方。

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突然发现了这黑暗中的角落因我们的到来而被照亮,虽然很微弱。

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忆起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那就是,我们虽然知道我们是光,但是如果不来到黑暗中,我们永远也无法体验到自己的真实身份。

当我们进入到与我们的真实身份相反的境遇中时,请不要害怕,也不要哭泣,更不要互相伤害。

因为,我们是光亦是黑暗。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应该都听过亚当和夏娃吧,他们是神所创造出的最初的男性和女性。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伊甸园中。

有一天,他们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智慧果,懂得了分辨善恶。上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将其赶出了伊甸园。

很多人不理解,难道懂得了分辨善恶不是好事吗?怎么神反而说他们不洁净了,还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很多基督徒都认为是因为亚当和夏娃没有听神的话才被惩罚。

然而,修习禅宗的人认为,当亚当和夏亚吃了智慧果的那一刻就失去了智慧。

因为,他们分辨的善与恶角度是他们自己主观的产物。正所谓善由恶生,恶从善立。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就你妈觉得你没吃饱。

这时候,一定又有人听后,会开启“杠精模式”。(你说的不对,我的理解才对) (^_^)

他们会说,那按照你这么说,那就是杀人与不杀人都一样喽?甚至说,杀人就是救人,那我就去杀人好了。

重点来了啊:不执着两边(对,错)不是让你失去了正常的分辨能力,而是在内心不作两种对待。

比如说,对待一:听说这个人杀过人,那他一定是罪大恶极的坏人,我太讨厌他了。不行,我要替天行道。不行,那样我不也犯法了吗。我要谴责他,谴责他全家,我还得诅咒他,诅咒他祖宗十八代。

对待二:听说这个人救了一个人?我靠,那他一是大善人啊,活菩萨。我太喜欢他了。我要感谢他八倍祖宗。不行,我必须让全世界人也喜欢他。不行,我要嫁给他。不能让别人都喜欢他,我一个人喜欢就行了。

此二例子有些夸张,但是相信你应该明白我想表达啥了。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无挂碍,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本质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接下来讲第三个:执着结果。

很多人的口头禅是,:“你别跟我说过程,我只看结果”。

其实执着结果是执着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变体。

古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谈成功呢。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其他人必须失败。

而现实是几乎所有人都追求成功,抗拒,甚至否认失败。

这里就要谈到人生目标:人的一生除了外在目标还有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内在目标。

外在目标比如:金钱;豪宅;名车;权利;名气;变美;两性关系;甚至健康。。。。等等。

然而,这些目标最终都会失败,正如,人终有一死,什么都不得不在最后停下来。

而被人们经常忽略的内在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经历一场内部的转化(转变),即是,看清真相,放下对结果执着。

因为,结果是虚的(假的),它只是你将内心的一种预期投射到了未来。

最关键的是,它没有真发生。我们也不知道它到底会如何发生。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未来只会是以当下的形式到来。

换句话说,未来是一个又一个当下连续而成。

所以,当下才是实的(真的)。

执着结果一定要成功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因为,他抗拒的是当下。

这样的人潜意识地将当下定义成“还不够成功”。

请记住:你无法得到你已经拥有的事物,因为你不得不先失去它。

你无法去一个你已经在的地方,因为你不得不先离开这个地方。

你无法成为你自己,因为你本来就是你自己。

当你放下对于结果的执着时,你已经成功了。

三:时刻迷恋并维护自我形象

“我”是一个很魔性的词,它的衍生品就是“我的”。

其实,这个词不光在来访者口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同样也充实在我们的四周,也包括我们自己。

先举出一些关于“我”的例子:

我这个人可善良了;

我取得的成就;

我最讨厌撒谎的人;

我对你好,所以你也得对我好;

我实在是太痛苦了,我不想活了;

我太有成就感了;

你凭什么打我?因为,我是你爹;

你居然敢不听我的;

你居然敢对我这种态度;

凭什么这样的好事没有我啊?

你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我啊,因为我是。。。。

只有我对你最好;

这个家没我行吗?没有我,你们都得喝西北风;

你看她有我好看没?有我瘦没?

我没病,你才有病呢;

我就这个风格,改不了;

你必须跟我道歉;

还有谁?。。。。等等

再举出一些关于“我的”例子:

我(的)儿子学习最好;

谁爱早恋谁早恋,我(的)姑娘(女儿)不早恋就行;

这是我的房子;

我的车子;

我的女人;

谁敢动我的人?谁谁谁,是我的朋友;

我的团队;

我的员工;

我的粉丝;

我的学生;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

这是我的点子;

我的狗,我爱怎么踢怎么踢,管你什么事?

我的话不好使是不是?

我的荣誉;

不是我的责任;

不是我的错;。。。。等等。

这些例子可能有些夸张,但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语境。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话的背后体现了,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无意识地迷恋和维护“我”和“我的”。

但对于别人(非我)和别人的(非我的),人们则会无意识地表现出冷漠,排斥,甚至抗拒。

试问,人们在说这些话时,真的明白这话中的主词“我”和受词“我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

“我”是幻相的根源,“我”是执着的根源,“我”是痛苦的根源,“我”也是解脱的根源。。。。

1、”我“是幻相的根源

如果我问一个人,你口中的“我”到底指的是什么啊?

他会先是愣住,然后回答我,“站在你面前的这100多斤的就是我。”

不难看出,他的意思是身体是我。

如果我继续问,你的意思是身体是你呗?

他会点点头。

接着,我会问;“你说身体是你,那么,假如我把你两个手臂给砍了,剩下的部分还是你不?

他会毫不犹豫的说;”是我”

然后,我又问,“那我再把你的两条腿也给砍掉呢?剩下的躯干加头还是你不?”

他也会不加迟疑的说:“是我”

我再问:“如果我将你的头也给砍掉呢?剩下的还是你不?

这时候,就有意思了,记得答案有这几种;

a、彻底蒙了,不知道还是不是了,最后告诉我;”那可能就不是了吧”。

b、“你这人怎么这么残忍呢?”反问我。

c、“你要是把头砍了,应该就不是我了”。

d、“你把我头砍了,我就没法思考这个问题了,那应该就不是我了”。

5、“你把我头砍了,我就不能活了,不是我了。”

总之,大家都是先迟疑,然后统一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我了。”

我接着追问:“那如果反过来呢?我把你躯干给砍掉了,剩下的头还是你不?”

这时候大家又会异口同声说:“是我”。通常,这时候我都会再加上一句;“所以,你执着头是你呗?”

对方会回答“嗯”。

最后,我还会问:“你既然说头是你,那么你的意思是眼睛是你?还是鼻子是你?嘴?脸?头皮?直到当我最后说到大脑的时候,对方点头表示赞同如鸡啄米一般。

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大脑才是他们自己,

因为大脑能思考。读到这里,你会再一次发现,这个问题又与前文的章节“一:对于思维的强烈认同”不谋而合了。

帮亲爱的你复习一下:大脑既然是你的工具,那么它就不是你。你的工具必须听你的,如果它不听你的,那么你就成为了它的。

它一旦当上你的主人,那就坏了。因为无论它对当下的境遇如何定义或解读,都会变成你的体验。

新时代灵性思潮将心智层面的”我“命名为”小我“或”自我“。它的功能就是认同。

人在自我的控制下所能选择的唯一一条将要走的路就是----占有之路。

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不归路,从来没有一个人,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完成。

其实,我们不断迷恋甚至维护的“我”本来就一种幻相,我们根本找不出来它。

试想,我们手里拿着一片面包(非我)。面包不是我,而是我买来的食物。

接着,我们把它放到我们的嘴里,它被牙齿研磨成了小块每一小块又被唾液包裹着进入食道。然后来到胃部。

在这里,这些小块又被胃液溶解,随后被吸收,以能量的形式转化成了我们的一部。

我现在问问你,这面包还是非你吗?那么,它又在什么时候才变成你的呢?被你拿在手上时,你能保证你们,没有已经开始互相影响并融合了吗?进到嘴里呢。。。。?

经过几小时的吸收后,它又转化成了粪便被你经由直肠排除体外。这时,它还是你吗?粪便上有没有你的痕迹。。。。?

亦如,你四周的空气,是你吗?可能你会认为那不是。它们被你通过呼吸系统吸进了的体内,转化成了养和能量。这时候它们是你吗?当它们被你呼出后,它们还是你吗?难道,它们没有带走你的温度?或者细胞?别忘记新冠是如何传播的。

我再问问,你身上的骨骼,水分,温度还有刚才所说的气体与大自然中的有何不同?又或者说,你身上只有你这一个生命体吗?你鼻子上的螨虫是你吗?病毒是你吗?肠子里的蛔虫是你吗?或者它们不是你吗?科学家证实了,两个人的一次接吻就会互相交换8000个菌群。

这也是两个人为什么生活习惯越来越像,喜欢吃的东西也越发接近。甚至愈来愈有夫妻相。

那么,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

如果你执着思想是你,那么我们前文也讲了。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被教会的,通过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它们可能产生于一本书,也可能是一场电影。

那么,这些书,电影,学校里的老师,还有你父母的思想又从哪来的?它们还是通过相互影响,作用甚至融合而成的。

那么,哪个是你?哪个又不是你呢?

一个人是由亿万个生命组成,一个人也是同时是组成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亿万个生命之一。

自我的视角永远定格在1x,而“神”的视角是会无限收缩和放大的。在神的视角中哪个才是我呢?哪个又不是我呢?

2、我”是执着的根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自我了。

人们在生活中争论的所有话题的核心无非就是为了证明我对你错。

所谓顺我者,我就拼命喜欢,无脑支持。

所谓逆我者,我则强烈抗拒,肆意攻击。

自我是由心智制造的思维和情绪组成,它的功能就是认同。

刚刚的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的认同。(^_^)

自我的视角就像是带着一副凹凸不平的哈哈眼镜,它把实相缩减,扭曲,概括。。。。成它喜欢的样子。

就连整个世界也是自我的外在显化。

因为,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信念的反应。

不同的观察视角会造成被观察者行为的不同。

因此,没有一件事或人是它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我们真的不知道,荧幕前这深深的一吻是因为爱他?还是在告别?是在掩护他?又或者是报复他?不同人接收到的信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描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题材的影片。

有的人,认为这是爱情片;有的人,认为这是谍战片;有的人认为这是心理剧;还有的人认为这是鬼片(可能就因为女主角的长相没有符合他的审美)。

世界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会告诉你,他们正沐浴在天堂的阳光中,而有些人则会说他们正生活在地狱的炙烤中。

到底这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都不是。

世界只是它本来的样子。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别人身上有一些点能让我们自己厌恶,甚至产生出愤怒的情绪。

是因为,这些点也同样存在于我们自身,不然不会起反应。而这共鸣也正是小我无意识地将这些点投射到了周围人的身上。

因此,一切认同都是小我。(认同思想,情绪以及内在的负面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接受不了一个事实,只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了自己判断错了。

他们心中的世界不能让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

恋爱中的男女也只能接受对方以自己爱对方的方式爱自己。

因此,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悲剧也都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过于执着,而忽略了他人的尊严和感受。

然而,人们苦苦执着的自我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自我即是他人!!!

你看到这句话可能会以为我疯了,说了马才能听懂的话。

请允许我来为你解说,你也可以按着我的步骤来亲自体验。

找到一盏台灯,一个盆栽或是墙上的一幅画,并与它保持2米以外的距离。

请放下你的心智对于眼前这一事物的分析,比较和理解。。。。甚至连对它的定义都忘掉(如:这是盏灯,这是盆花。。。。)而只是观察。

是的,当下你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它。别去想你为什么要观察它,更别期待这样一直做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就连上句中这两个“别”的念头也放下。

你只是观察这眼前的事物,1分钟,2分钟。。。。。。最终忘掉了时间,也忘掉了正在观察的人。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你会渐渐地感受到一种模糊而又亲切的感觉,那好像是对方的本质。

是的,你会感受到对方也在无声的与你沟通,并把你的本质经由它而反应回来给你自己。

你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切是为什么?你不用明白。

请继续观察,继续感受。当你进入到更深的深观之境时,你会明显感受到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意识在对方的形象中转了一圈之后,完全回到了你自己的身体上。

这种感觉好像是,你明明在注视对方。但是,你的注意力却被自己的体感完全充满了一般,就像全身的细胞也顿时活跃起来了一样,自己的内在以及身体变得越来越真实。接着,更深的感受这种体验,1分钟,2分钟。。。。。直到你完全与这个感觉合而为一。

最后,带着这份感觉,将你的视线移到别处,去看看窗外的树。去看看路上的行人,亦或者伸出自己的手。继续观察,感受。。。。你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是的,你好像明白了,但又说不清。

我来帮你总结刚才发生了什么。

当意识没有迷失在形式里,亦或是对于任何形式的概念里时,那么它就会极速地撤回到它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真相,也是真实的你的一个向度。

被你观察到的物体一定不是你,比如眼前的这盆花。但是,这盆花又能决定你。

没有眼前这盆花,你无法得到关于你的任何信息,任何界限。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你。那么这个你还存在吗?

如果你叫“赵本山”。我叫一声“赵本山”所有人都抬头答应,包括花,鸟,鱼,虫,房,车。。。。等都答应。

那我到底在叫谁?赵本山这个名字还有意义吗?

而这个时候“范伟”出现了。他出现的最大意义就是他挽救了“赵本山”。

使得赵本山有了意义。使得了赵本山存在。那么如果没有“范伟”就没有“赵本山”。“赵本山”即“范伟”

我即非我(自我即他人),我从非我中来,又回到非我中去。

因为,我和非我是同于实体的两个面向。

亦如:痛苦和解脱;迷和悟;得与失;成与败;厌与恋。。。。。等等。

你拒绝一个(面)就会失去另一个(面)(^_^)你还执着什么是你,什么不是你?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吗?

3、“我”是痛苦的根源,亦是解脱的根源。

有了上边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不难理解这个标题3了吧。

这也是本文的最后一个主要章节。

是啊,如果没有痛苦何来解脱呢?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抱怨自己苦。

这个时候,如果你问问他:“谁在痛苦?”他们一定会回答“我”呀。“那么,此时此刻,知道痛苦的你,本身痛苦吗?”

如果你说的这个”我“只是个心理结构呢?世人为了找到一种自我感,而不断的向外苦苦寻觅,终其一生,患得患失,苦不堪言。

有时,他们通过别人口中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有时,他们又通过对于物质,如:房子,车子,金子,。。。。等的占有而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

还有时,他们通过一些特殊的两性关系来获得一种自我归属感。

其实,即使他们得到了全世界,内心由于”弄丢了“真正的自己所造成的空洞,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永远也无法被填满。

因为,向外追寻所带来的满足感太短暂了。

而真正的自我的三个面向是:内在不可动摇的慈悲,平安和喜乐。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根本无法区别什么是你,我,他。他也不能区分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

接着,他被母亲教会了“我”这一最具有魔性的词。

“我是宝宝”,“你是妈妈”,“妈妈不是我”,“我是妈妈的宝宝”,“这是宝宝的玩具”,“这是妈妈的xx”,“这不是宝宝的xx”。

随后,你会发现,当你拿走了被孩子认为是他自己的哪怕已经被他玩腻甚至丢弃的任何一件小玩意,都会引起孩子的痛苦。

渐渐的,孩子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学生并开始有限的接触社会。

钱应该是他怎么也无法避免的新生事物吧。他知道自己想要的零食或小玩具必须用钱才能换来。但是,这个时候,你给他10000块钱和100块钱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区别。因为他没有具体的概念。

又过了些年,随着孩子们进入到青春期,他们变化的也不光是对异性的概念,还有对钱的认同。

他们渐渐看到了钱的威力,知道了一旦有了足够的钱,自己就能像大人一样,想要啥就买啥。等到他们真正成年的时刻,也是他们真正开始对物质产生强烈认同的开始。

一个人大约从15岁-55岁这个年龄段,会无意识地崇拜金钱。因为,他们认为有了钱就拥有全世界,可能是他们眼里的世界只等于物质世界吧。有了钱就能:想吃啥吃啥;想去哪玩去哪玩;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就能找什么样的。

除此之外,还能开豪车;住大房子;朋友全围着你;跟人说话永远说上句;不管在哪,别人都高看你一眼。。。。等等。

可是,如果没钱呢?那么,世界也毁了。

还有,怎么算有钱呢?跟谁比呢?怎么永远有人比我有钱呢?原来,钱永远不够多。太痛苦了。如果能得到钱,让我干啥都行。

一旦到了55岁-75岁,这个阶段的人,不得不从对于物质的认同撤出来。很多国外的商人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都把钱捐给了非营利组织。

他们是不爱钱了吗?如果他们不爱钱的话,他们哪有这个动力成为的世界首富?他们是不得不。

因为,这个年龄的人,你给他天天大鱼大肉,生猛海鲜,他消化不了。而且吃多了还容易得三高。如果你让他满世界旅行,他们也走不动了。你给他们介绍俊男,美女,他们也整不动了。

这个时候的他们,不得不从对于物质的认同中出来,并将这份注意力投入在精神领域,也就是所谓的精神世界。

他们更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们,如何评价他们。比如,你真的是个好爸爸;你真的是个好老公;你真的是个好儿子;你真的是个好领导;你真的是个好邻居;你真的太成功了;你太善良了;你太伟大了;。。。。等等。

他们听到这些,真的比中六合彩都开心。

然而,如果你够幸运,来到了下一个阶段,75岁-95岁。

那么,你将再一次的不得不从精神世界抽离出来。因为,能说你好的那些人都活不过你,都死了。死人还怎么夸你呢?多吓人啊。。。。子女虽然没有死,但是子女都有自己的家庭,或者他们也只领悟到了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

他们可能会跟你说,爸爸(妈妈),我最近太忙了,没时间看你去,我给你打10万块钱吧。你想买点啥,买点啥。。。。或者说:爸爸(妈妈),我可崇拜你了。你太了不起了,你这一生太牛了。。。。

这些,你还会在意吗?现在的你又变回了那个连吃饭和拉屎都不能自理的人。

现在的你甚至也搞不清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这个时候的苦,才是真的苦!!!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的放下了所谓的精神世界,来到了灵魂深处。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安,喜乐和深深的慈悲。你不会再计较过往的恩恩怨怨,你会微笑的迎接,来到你弥留之际一切的人和事物,即使来看你的是你的仇人;即使你突然被告知中了100万大奖;即使有人说你是老不死的;甚至即使医生告诉你,你快死了。。。。

你的自我感不再来源于你的思维和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根植于你内在更深,更真实的地方。

这种平静和喜乐不由任何外在的原因而得来,更不会被外界的任何境遇所打断。

这就是你的第三个面向,灵魂世界。

它其实跟物质,精神是同一个世界。只是,别等到弥留之际才悟出它。你在当下就有机会触碰它。。。。

这就是为什么佛一直讲无我,无常。。。。而在涅槃经的结尾却讲常;乐;我;净;

可能会有一些导师会告诉你要彻底消灭小我。

其实,小我无法被消灭,因为消灭的这个动作就是小我本身。

失去了小我,就如同失去了回家的路。

平静才是小我唯一而短暂的终结。

结尾引用蔡志忠老师的一段文字:

空的最高境界:当事情发生时,纯粹地看,不去想它怎么来。事情过了之后,不去想它怎么去。

当我们看完了以后,不要将它执取、放在心上,只有看的行为,而没有看的这个“我”存在。我们只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心也随着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没有参与变化的那个“我”存在。

纯粹地看,纯粹地听,不要因而产生感受。如果好坏的感受已经生起的话,就不要让它发展成情绪和观念。当我们听的时候、闻的时候,尝的时候,感觉的时候、意想的时候,也如同看的时候一样的态度。

纯粹地去听、去闻、去尝、去觉、去想,而没有抱持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观点。让受只是单纯的受,而没有受的这个我存在。

每当你看、听、闻、尝、触、想的时候,让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只有做这些事的行为,而没有做这些事的“我”,不要生成“我”的观念,“我”的感受。

这样心便不会移到这里、那里,也不会停留在任何地方。

这就是苦的息灭,又称为涅槃。

以上就是”我“对于”一切痛苦根源“这一问题的领悟和分享。

文章有点长,能读到这里,你辛苦了。

尽情关注我,持续更新的内容。(*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