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上海的“东洋庙”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4-02


     读了《寻访东洋人》一书后,也想到要去寻访一下从前“东洋人”留下的建筑。上海的建筑可谓日新月异,有些得到了保护,有些则不知道会有怎洋的命运。

     过了外白渡桥,从曾经救过李香兰的柳芭工作过的俄逻斯领事馆前走过,没几步路就是原日本领事馆,不过它的建筑,只有在浦江游览的船上,才能看到它埋没在新建筑群中露出的一点黑色的尖顶了。再往北走到闵行路,已经很破败的一栋欧式红砖房子,则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上海最著名的宾馆“万岁馆”,芥川龙之介,铃木大拙、甲级战犯德富苏峰等著名人物都曾在此下过榻。

    拐个弯就到了峨眉路,就来到了鲁迅多次提到的须藤五百三的医院那栋欧式红色房子前。鲁迅的晚年,都是须藤为他治病的,此人曾以军医身份任朝鲜总督府黄海道慈惠医院院长,鲁迅之弟周建人说:“须藤家的电话里所讲的多半不是医药上的事情,却多数是中日之间的交涉与冲突。我遂去劝鲁迅不要再请教须藤医生。但结果无效”。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怀疑:是须藤故意把鲁迅治死了,那是完全可能的。有人说:鲁迅从来不骂日本人。那是胡说,别的不说,只要看看他的《友邦人士惊诧论》就知道了。鲁迅在日本很早就被广泛宣传,是中日亲善的象征,正因为鲁迅也骂日本,于是在日本将要大规模侵华的前夕,他就不得不死了。不然,何以在史沫特莱介绍的那个美国医生Dr. Dunn拍了片子,确定鲁迅得了肺结核后,还硬是以气胸和哮喘来治,而不是按肺结核来治?

   乍浦路上的“东洋庙”西本愿寺的建筑,是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风格,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这里还有一座印度式的九层塔。建在这里也算是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增添了一个品类。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传为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凿,唐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意为“无想”。走过这里,常常让我感受到日本文化中“拿来主义”简单拼凑的特色,比如奥姆真理教的“奥姆”,也是印度教代表了宇宙、永恒的意思。

    佛教在清末走向了衰败,寺庙、佛典,在太平天国所经之处更是被毁弃殆尽。然而中国的思想界有不少人以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仍然需要从佛教理论中寻找思想的养料,晚清很多思想最敏锐的知识人,如康有为、文廷式、谭嗣同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其中杨仁山更是被公认为“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与此同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佛教界失去了倚仗权力与金钱充当国教的支配地位,同时在西方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强大势头冲击下,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于是一些僧人一方面希望走出去,并再一次从佛教的源头吸取营养,一方面又希望团结中印日三国的佛教力量来共同与西方宗教抗衡,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在中国建印度风格寺庙的寓意了。

      光绪二年(1876),日本东本愿寺的净土真宗僧人小栗栖香顶,在三年前经过上海去北京旅行过一次以后,来上海建立了第一所“东洋庙”,但中日两国不同的佛教思想、目的和行为,不仅使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发生了论争,与上海的市民也有了冲突。

     杨仁山与来自和小栗栖香同一寺庙的南条文雄建立了二十多年的友谊,在他的帮助下,从日本寻回了三百多种隋唐以来中国已经散失的佛典、著作,并在1866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但是出于不同的诠释,中日双方的理解,特别是中国的净土宗以慧远为始祖,而日本的净土宗则以道绰、善导一系为自己继承的法统,本愿寺从创立者亲鸾以来都继承这一衣钵。而它作为中国的净土思想的支流,似乎从宋代起即已不被注重了,所以存在很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杨仁山也有是理由提出质疑的。同时中国的知识界,还有思索究竟如何才能使中国与西洋、东瀛相颉颃的任务。

    陈祖恩德《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谈到了1885年11月,上海发生了“东洋茶馆”日本妇女卖淫被伊藤博文指责事件,上海总共250名日侨中,有176名惨加了本愿寺的“报恩讲”反省活动。还谈到了1876年8月东本愿寺向中国人宣教时,不得随地吐痰等《院内规则》;他们还设立了免费的医疗机构,但一个月内只有24人就诊,而且仅仅持续了数年,他们对华人的宣教也就不得不停滞了。从表面上看,有日本僧人吃肉、喝酒、结婚、穿皮靴等等,在中国人眼里僧人不像个僧人的方面,但最大的反感大概还是出自他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中国佛教以及市民内心的轻蔑态度,不能不让人产生文化侵略的嫌疑。而当杨仁山看到东本愿寺在金陵设分院时,在《与南条文雄书》中说:“弟与阁下交,近二十年,于佛教宗趣未尝讲论,今因贵宗将遍传于地球,深愿传法高贤酌古准今,期与如来教意毫不相违,则净土真宗普度群生无量无边矣。”为什么相交二十年的,同是研究佛教的人,却不谈佛教宗旨?他在给夏曾佑的信里,有明确的交代:“日本(佛教)则衰于净土真宗,近阅真宗之书,与经意大相违背,层层驳正,冀得改正。”而在《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中更直截了当地说日本东本愿寺的和尚们,“格于门护,未能融入大同见解,不无差池。”他不能认同日本净土宗的教义。

   早期上海日侨以东本愿寺和领事馆为中心的建筑,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后期在鲁迅故居,和收容过李香兰的兴业坊一带的聚集区,虽然大量日侨旧居都被拆除了,但陆战队本部、北部小学,包括内山完造旧居都还在,只是就建筑而言就没多少特色可言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2年6月2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