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墓园景观: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4-02

著名心理咨询师欧文 · 亚隆说过,死亡是骄阳,与其背过身活在它的阴影中,不如直面骄阳;只有看到死亡,才能去处理、超越它,找到和它共处的方式。

在古代中国,由于墓葬包容了皇权、等级、亲情、后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呈现出它的多元特征,更多反映社会地位、等级,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而当代,社会文化的改变、大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更愿意去探讨生与死的意义。这也使得大众对于墓园提出了精神层面的新的需求。死亡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人们在“生命的阶段”,有充满记忆的场所,也在探讨“生命之外”的最终归处。

死亡是个很宏大严肃的议题,在墓场、火葬场,那是直面生死的场所,所以该类型项目的设计,基本上绕不开一个共通的表现主题,生死观。每个国家及民族对于生死都有独特的理解方式,独特的哲学思想,是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最底层的一种认知。所以各国及民族的墓园也很不一样。

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可以为死亡设计一处场所,是难得的经历,他们用空间与建筑去保留着人类灵魂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敬畏。以下介绍六个不同背景下的墓园,共同探讨学习。

01.

Brion 家族墓园设计

由卡洛 · 斯卡帕设计

路易斯康说,在斯卡帕的作品中,“美”是第一感受;“艺术”是第一评论;而后感叹“形式”的内涵,各元素浑然一体,设计师从自然赋以各元素气质,一件艺术品是形式的整体表现,是各元素的和谐,在这些元素中,节点给装饰以灵感,细节倾诉着对本质的赞叹。

图片

Brion 家族墓园可以说是斯卡帕晚期最伟大的作品。斯卡帕逝世后也葬在这片墓地之中。项目位于意大利 Trevis 的小村庄,Giuseppe Brion 在这里创办了家族企业,过世后,妻子尊重他的意愿,将墓地选址在家乡的公墓。

斯卡帕最初给出了方案:项目成L形,占地2200㎡,用地比周边抬高75cm,保护私密性,使得墓园外部只能观察到教堂和家族墓地的顶部,而内部可以看见外面的风景;用地的四分之三是草地,其余是水面,小型景观建筑点缀其中。东南角为静思的亭子,西北角为公用教堂,中心区域为主人墓,二者之间为家族墓地。业主希望降低围墙的高度,因为 Brion 想与同乡葬在一起。

图片

公墓的入口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长长的道路,两侧均匀网格分布着其他各家墓地,尽头为墓园入口,与墓园入口垂直的是低长昏暗的游廊空间,中间由一组嵌满马赛克的双环,代表夫妻二人,也在表达无限,生与死本就如同一个无限循环的轮回。

图片

沿着长廊向北走,通向主人墓。棺椁安置在略微下沉的圆形地面,上面跨有一座拱桥“Arcosolium”,斯卡帕解释到这是早期的基督形式,祭奠伟大而神圣的死亡。开始的设计是将水体进入圆形场地,呈现漂浮的感觉,主人觉得过于隆重而取消。

图片

西北角的葬礼教堂,立于方形水池中央,层叠的混凝土退台及线脚装饰建筑。与水池的形状呼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墓园南侧,用于冥想的静思亭立于种满睡莲的池中,池中带有一个十字架形石雕。

图片

图片

设计师一直注重细节。如这些递进式层叠的石材,这种元素又称为褶皱,是设计师在作品中反复表现的建筑母题,也是他设计中的一大特征。

图片

图片

董豫赣《现当代建筑十五讲》中讲到五个踏步中的四踏,以三种结构方式、三种不同的形状区分,而且它们的设计还选择了左右脚的先后方式,也就区别了踩踏时的身体方式。这被区分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楼梯,被称为斯卡帕楼梯。它以其五步与另一个只有三步的踏步,在墓园里构成对仗;它们的行走方式的差异,还分别被斯卡帕赋予生与死的不同意义。

图片

02.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莱克伍德公墓陵园景观设计

由 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设计

设计师将当代美学和谐地融合进一个重要的历史景观,使得莱克伍德公墓以永恒、优雅、纯净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项目不仅精致而且精美绝伦,它的开放空间无所保留的展示给世人,陵园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园。

图片

公墓始建于1871年,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草坪规划”墓地。在这里,大片大片宽阔的草坪上处处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纪念碑,碑的四周被树木和大而宁静的湖泊所围绕。

图片

莱克伍德公墓的托管人委托由景观建筑师为首的团队制作详细的方案。来解决如何在不损害国人深爱的景观的价值的同时使之带来持续的收入。

图片

设计师多方合作,从前期到施工,产生了一个深远意义的方案,彻底改变了一个“沉没”的空间,创造了一个诗意般的景观。

图片

一个新的陵园和接待中心被融进了空间中现存的斜坡上。沿着街道这个建筑群大部分渐渐淡出视线,只有5500平方英尺的花岗岩亭子在保存完好的橡树中间映入视线。

图片

提供了一个很明显的空间层级,突出了一个较大的中心聚集空间,同时为沉思提供了次级空间。

图片

倒影池的位置与教堂中轴对称,与已建的道路形成重要的轴线关系,并为这个空间创造出一个中心轴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台湾宜兰礁溪樱花陵园纳骨廊 

由黄声远设计

该项目观念超前的甲方和设计师希望,通过对墓园的设计,来表达平等哲学思考。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势,为悼念亲人的来访者营造视野开阔的景观面。没有宗教分类的特区,也没有不必要的装饰夸示家族成就,用现地最简单的材料及工法,让生者静下心来看清生命的自然单纯。

图片

人们对于墓园常常因循特定宗教习俗。消极处理墓园或价格竞争,导致少数私人墓园可以用高售价来满足经济能力较好民众的需求,这种做法虽井然有序,但也助长社会阶级差异。为此,宜兰县政府推动了一个社会平等的梦想,设立一个有尊严又价格平实的最后居所,希望能带动哲学的反省。

图片

顺着蜿蜒的山路到基地,山坡曾经被开垦种姜,甚至差一点变成垃圾场。看到远方的山与太平洋水平线,设计师嵌入七条与大地相容的水平板,板下的阴影像在树荫下内藏了角度不同的柜群。

图片

图片

来探访的亲友,先登高,由上而下,行进间不必经过太多别人家墓地,就可进入小院落中宁静追思。

图片

行进过程中一次次从缝隙中远眺变化的风景,半户外的空间让阳光及雾气在时间中自由流转。

图片
图片

藉由山坡地高差水平发展,让山上耸立的纳骨塔得以水平舒展开来。同时也在一条条长廊的端点留下了小众聚会空间。山下杂乱失控的的墓区,也在公共樱花陵园低价政策支持下有机会迁入。

图片

04.

韩国思安墓园

由孝相履/露斋建筑事务所设计

项目虽为逝者设计,但设计师希望让前来追悼的人体验到生命真实度,将项目当作真是的社区,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理性的平面形式与覆盖草坪屋顶,增强了项目的整体性。打造了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

图片

在这里数以万计的灵魂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师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

图片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

图片

被草坪覆盖的屋顶,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图片

图片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图片

图片

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我们应当把墓园当做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因此,设计师将这座墓园设计为一处仅存在于当下的场景,在任何一个自我怀疑的时刻,它都将在一种肃静的氛围中促使我们想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5.

不朽堂.龙山陵园小礼堂

由 Studio 10 设计

项目营造寂静的氛围,仿佛只允许听到自己内心说话的声音。在这样的空间中,设计师没有复杂的形式语言,利用体块与光线的变化,构建空间,塑造意境;营造了一个寂静向内的场所。

图片

项目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蔡坡村西的一片荒山上,2020年建成。主要服务于乡镇周边。小礼堂地块位于陵园正门外一片矿坑回填区西北角,呈三角形,地块北侧紧邻焚烧祭拜区,西侧为陵园主要车行道和办公接待区,环境难免嘈杂。

图片

业主为其命名“不朽堂”,体现拥有有限生命的人类对“永恒”的渴望。我们希望营造一个沉思场所,使人们远离园区此起彼伏的悲泣声、穿梭的电瓶车和祭拜焚烧的烟尘余烬,专注于感受建筑中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感受。

图片
图片

我们沿三角形地块建起高墙,只在南侧开一条窄缝与外界联系,悼念者可以在入口喷泉水池净手后通过高墙围合的外走道通往礼堂建筑入口。

图片

图片

低矮昏暗的入口门廊挑檐和高墙间的窄缝中露出一线天空和几株松柏,人们几乎感受不到围墙北侧紧邻的焚烧区。悼念者可以坐在门廊下的长凳上等候进入会场。

图片

进入礼堂主厅,由暗至明,天光从主讲台及两侧窄缝间泻下,沿墙的细流与入口喷泉水池相通。

图片
图片

图片

06.

波兰Michniów村庄殉难者陵墓(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由 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 设计 

该项目获得了园冶杯公共建筑类大奖,DESTROY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共振城市建筑集团建筑总监戴帆对项目点评时说到,项目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建筑的裂开之处,裂开意味着创伤,展现的是一种建筑创伤美学。冷峻粗糙的混凝土、钢铁与发黑、烧焦的木材的气味,让人不安,其体验过程是一个极为痛切的建筑事件,建筑事件造成了伤口,其设计没有连续而系统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是某种个人体验的产物,其建筑营造涉及暴力、宗教、情感,其意义更为复杂,建筑设计者力图把自己的全部体验,以一种空间的某种转变、某种开裂、某种情绪和思维方式进行级联反应。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从建筑的外观及南北立面看,波兰村庄殉难者陵墓令人联想到成排的乡村木屋。这排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屋,外形上给人们带来不安感。建筑各分节段碰撞在一起又散落开来,仿佛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地震或火灾一样。这座陵墓雕塑实体是一座建筑纪念馆;这是1943年二战期间德占波兰时 Michniów 和其他波兰村庄发生的绥靖行动的象征。

图片

村庄里建造的“波兰村庄殉难者陵墓”是一种纪念建筑形式。这一实体反映了破坏与毁灭的过程,激发了设计机构负责人的灵感,创造了这种雕塑形式。陵墓的前景像一个乡村房屋。这座陵园首个完整的部分是“宁静之家”,随后的部分则传达出颠覆某种“世界秩序”过程的戏剧性:建筑实体被分解、破坏,仿佛经历了一场火灾。混凝土结构标有断裂、切割与撕裂,营造出种种情感和紧张氛围。

图片

图片

设计师回忆道,看到村庄战前的历史照片,里面反映出的村庄里农舍、居民、日常生活场景,让人感到我们与一些充实、完整且自然的生活节奏进行互动。当看到1943年照片,看到人类戏剧、人员死亡、房屋燃烧,我们触碰到了那段痛苦的历史,体会到了伴随着生存被暴力破灭的情感。感受到了这种弥漫的、日益增长的破坏。这个过程给予了我们设计建筑外部和展览的动力。”

图片

图片

整个博物馆占地超过16000平方米,其形式是由雕塑灵感和建筑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统一想法决定。陵墓整体由11个部分组成,进入场地后,游客首先进入五个封闭的部分。雕塑般分解的部分是开放的,可以接触自然、仰望天空并欣赏景观。通过玻璃和结构上的裂口,人们可以看到建筑周围落叶松交叉,它们的形状和象征意义赋予了裂口形式灵感。实体有意逐步分解退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场地氛围。

图片

图片

光线通过结构间的裂缝照到建筑内部。采用混凝土这一冰冷而理性的材料,其上的纹理象征性印记是显而易见的。混凝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大自然的力量影响它的质地和颜色。墙壁和屋顶结构以及钢构件上都留有水、灰尘和土壤的痕迹。这使得这一实体变得与周围环境更加交融,深深扎根于当地的环境中。

图片

陵墓的永久展览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当参观者穿过建筑的各个部分时,他们面对的是烧焦的废墟。室内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周围村庄运来的旧木屋及谷仓的木材碳钢,它们便是展览叙述的媒介。展览中展示了照片和历史文件、多媒体素材。观众可以感觉到钢铁与发黑、烧焦的木材的气味。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为了影响参观者的感官。不规则形状的大型雕塑物体,类似于小屋的废墟,是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元素之一。其中一些被覆盖着黑色钢片,上面印记了绥靖行动的历史。

图片

同时设计了建筑和永久性展览,兼顾了这两种叙事的连贯性,是本项目的巨大价值所在,其在概念和建造阶段就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

图片

图片

资料来源: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Studio 10、黄声远、孝相履/露斋建筑事务所设计、土木在线、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