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质疑封城吗?

 hse_hzh 2022-04-02

为什么出发比出发更重要

首先:上海疫情走到今天程度,波及面、损失面已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也远远超出了科技、技术、硬件、软件、服务的常规边界,所有网上声讨上海、谩骂张文宏、抵毁这个城市、责怨上海市民、质疑防疫政策的声音,都不理性,都是事后诸葛亮。

但这件事,对于企业老板或者做管理工作的人而言具有极大的管理借鉴意义。

所以,在此,以极简管理学一惯言简意赅的风格做以分享,如下文:

第一:重温下管理学第一定律

管理学第一定律:目标=能力*资源

我们对这个定律加个前提,如下图:

文章图片1

在此,我们看到,如果防疫是企业管理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那么,我们要对这件事优先设定一个目的。

所以,这个目的就会有两条路:

道路1.病毒清零。

道路2.有限管控并探索与新冠共存。(欧美日新等国)

第二、选择道路一:病毒清零下的管理

如果目的是病毒清零。那么目标就要0感染人数,能力就是0感染率*2600万人,如下公式:

文章图片2

在此看成一个递归公式。因为2600万人中,已经有人感染,所以,要感染率为0,只能熔断式快速下降。

而感染率的快速下降取决于人和人的交互频次。

但,上海是全世界人与人交互最频繁的城市,所以,显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密接人群追踪隔离是跟不上病毒传播速度的。

那么如果还要达成目的(病毒清零),完成目标(0感染人次),只有一个方式,全城禁足。

这样就彻底停止了人和人的交互,当从静置的人群中拉走阳性患者后,感染率就瞬间降为0了。

这就是上海当前选择的道路。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这条路,那么就不能等,应该第一时间大面积停禁,因为只要一等,人就跑不赢病毒。

但,上海为了老百姓能自由的生活,已经尽力了,只是没有第一时间跑过。

第三、选择道路二:与新冠共存

如果目的是有限管控与新冠共存,那么目标就是要死的人少或者死亡人数为0,二级目标是重症患者少,如下图:

文章图片3

对于管理者而言,设定目的,首先要做战略性评估和战略性决策。

假设目前欧美日澳新等国都已经与新冠共存了,那么大环境对中国是不利的,因为只要你放开流动,感染率就会更高,感染人数就会比现在多更多。

只有和他们密度一样,才能安全的呆在同一个屋檐下。

那么,假设我们选择道路二,与新冠共存,并且将上海作为一个试点,为全国放开先行储存经验。

我们的防疫措施就会与道路一完全不一样。

如此以来,我们管理的目标就是少死亡、少重症。

那么怎么才能少死亡、少重症呢?

路径就会如下:

1)有限管控,防止感染暴增,避免医疗资源紧缺和挤兑。

2)社区、药店、医院等渠道防疫药品铺设。

3)群众自我救治宣传学习。

4)医院科室设备准备。

5)公共场合紧急救护措施与设备等等。

如此一来,后果会怎样呢?

假如我们和病毒终究是一场相逢。

我们可选择早点,也可以选择晚点。

早点,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咎由自取,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那么现在完全可以放开,或者可以选择道路二,把上海做为试点,上海也完全有这样的基础与实力。那么就一定会有很多中老年患者死亡,作为代价(上海60岁以上老人500万人,按全城一半人1300万人感染,按百分之2点几的死亡率,至少会有30万+人会死掉)可以脑补一下场景,或许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亲人和朋友离世。

晚点,我们可以走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等病毒再进化几代,毒力非常小,致死率非常低或者为0时,我们再放开,那时,病毒袭来,我们微微一笑,岂不更好。

当我们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了90步时,仅仅为了最后10步,乱了阵脚,然后付出惨痛的代价,岂不可惜。

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花如此代价来捍卫生如草芥平民百姓的生命尊严,所以,不要因为别的国家无能放手,再质疑我们抗疫政策,也不要委曲在防疫一线负重前行的“战士”,破坏全国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我们这个国家,有这种优良的爱心和团结,干什么不好?不能失去的时候才去珍惜。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拥抱起来,同心抗疫,而不是做为独立批判家,不是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