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18)-鲁迅(二)

 ldjsld 2022-04-02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文。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2)此为本章重点。

       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的反叛性与异质性。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

        第一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性看得太透彻了。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

        第三是“贬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

        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的心灵歌哭。

       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3)《故事新编》的形式有试验性与先锋性,比较难懂。应注意其“试验”的手法,并由此理解作品的含义。

        首先是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鲁迅自称是“油滑”,其实目的在于用现代去“照亮”和重新观照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一些被掩盖了的真相。要注意鲁迅常用杂文的眼光、手法与语言,将已经被神圣化或神秘化的人与事加以戏谑重现。

        其次,应了解这些小说中常见的前后部分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的两种色彩的互补与消解,应从诙谐的“游戏笔墨”中体会苦涩的幽默,从洒脱背后读出鲁迅心态的悲凉。

        学习中可结合具体作品着重评析《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想象力与创新。

    【知识点】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的内容。

微信号 : 文艺学人literature

新浪微博:@沫予楠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