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住气 修真功夫 吃硬饭

 读原著 2022-04-02

              

   公元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冷风潇潇,一位山东老人如往常一样,正在书房里心无旁住地伏案夜读,不巧的是这时他手中的书忽然发生了点意外——在反反复复翻阅那本由许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周易》过程中,其中一根用来串连竹简的核心牛皮带子“圪崩”一声——断了。

睹此一幕,他不禁宛然一笑,再看一眼时间,已是戌时三刻钟。窗外早没了人的喧哗,到有几个不甘寂寞的夜虫正在这空旷的夜空下不断地变换着调儿,鼓着天籁的嗓子哼着清脆的歌儿——何其乐也!


   老人把书重新补好后,本打算再多看一会儿,但想到第二天还要跟弟子们讨论学问,便很是不舍地将灯吹灭,晏然而卧——这之前,他于书中已做好了记号,并将这本次日还要继续细研的书放在了桌上最显眼的一个位置。

   三十年后,他有一个叫曾子的弟子曾将老师这类人的品格总结为“士不可以不刚强不意志坚定,因为他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之后才结束,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而老师自身却并不这样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是心顺的,是率真的,是至乐的,秉性而行,即没有任何“苦”和“不易”可言。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努力”,“坚强”,“奋斗”等一类役心的词汇。


    沉浸在自己所好的事业上,那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没错,这位老人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


    书籍在春秋时期因编连方法不同,叫法也不完全一样——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自然得用造价最高的牛皮绳编连,对于装模做样的普通读书人来说,这样的书即使是读一辈子也不会有损坏的时候。

而孔子就不一样,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书从来就不是为外人而读的,他是读给自己的——尽管《周易》这部书他读得比较晚(五十多岁之后才开始细读)。

   《春秋》里寄托的是他对天下政治与社会的关注,而对于宇宙和人,以及生命的困惑,则没有哪一部书能比得上《周易》更吸引他了。

这本书因为被他反复研读,以至于书简中的牛皮带子数次被磨断——即使把书读到了这个境地,夫子还是微带遗憾地说:“如果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原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韦编三绝”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三绝”表示多次断绳),“韦编三绝”的结果是后人根据夫子在读易时所散落的零星智慧,汇聚撰写出了《周易》最早的注解本——《易传》,即《十翼》。

那句响彻天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亦被清华大学用作校训)”,即出于此书。此外,由这个情节而起,后代艺人还创作出了一首旷世清风的古琴曲——《孔子读易》。

   夫子中年跟师襄子学韶乐,曾有很长时间因为完全沉浸在曼妙的音乐中,完全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可以说他“年华刚好时,没辜负本心”,但是当一个人过了五十岁,还能有一份如初的学习心境,能把自己重新归零,其身上那份“时时沉得住气,收得住神”的彻力之深厚,便可想而知。

           二

 
    现代人所说的“能宅”,在古代大家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东西。两千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叫“董仲舒”的士居家治学,居然三年来连自家的花园都没亲自去看过,其“宅”的程度估计除了历史上那些隐士外,怕是再也没有人能敌得过他了。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话用来形容董仲舒是再合适不过的(《史记·董仲舒传》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更要命的是,现代人宅都是“虚”的,而董仲舒是“实宅
”,“宅中自有宇宙”,宅中自有乾坤”,他一门心思致力于经学,耐得住清寂,通得了天人,方寸之间自有他的天堂。

   “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能真正落下地生深根的人,“枝繁叶茂,笼盖四野”都是无需去刻意追求的——很自然而然的事。换一句话说,即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向天下士人下诏征求治国的方略。当堆满案桌的策子被武帝看得头昏脑胀,愁眉紧锁时,一篇《举贤良对策》哗然而出,如一股清泉一样,瞬间便吸引住了武帝的目光。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条建议,而是一本涵盖了事物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系统之书。

书中作者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儒家,法家,农家,道家,五行家、杂家等思想,兼采众长,点石成金,立一家之言的同时,他还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各类问题进行了细致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到最后,其中包括像“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重视经学,以德立国(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等主张,都被汉武帝一一采纳。

   这人正是董仲舒——那个曾经能沉住三年不出门的董仲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百多年后,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他是这样评价的:“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董仲舒离世后的有一年,汉武帝因一次外出要经过他的墓地,正当人群簇拥着车马无视一切,准备继续向前时,武帝却提前下了马,向着董仲舒的墓地方向极虔诚地礼敬了一番,以表示对这个曾对汉王朝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臣子的尊重。

从这之后,“下马陵”也成了董仲舒墓地的另一个别称。

                    
                三

      两百多年前,大洋彼岸的德国哥尼斯堡诞生了一位被后世诗人海涅称为“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平凡却又伟大的人。

此人可以说是把“沉下来”,“做自己”的生活发挥到了极致——他一生独自深居简出,一辈子从未迈出过家乡半步,除了钟爱的哲学,天文学和美学外,任何外在的其他倚靠和装饰,他都不需要。

  他就是的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真正的牛人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以此说来,康德是接近这个标准了。

他没“行万里路”,也没有“识人无数”,但最终他的学问范围却涵盖了宇宙万物,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更是奠定了他在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生致力于搞学问的人,个人生活怕是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据《康德传》中所言,康德的个人生活是极其丰富,极其细腻,极其有情调,有趣味的,

他用餐“不慌不忙,悠然自在”,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对各类食物的烹饪方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有一位叫希佩尔的学生后来还跟别人开玩笑说:“老师迟早会写成一部《烹饪术批判》。”

   康德说:“想要成就大事业,得趁青春的时候着手。”

   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说:“最好的享受就是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康德说:“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

          四

音乐家谭盾曾说自己会一个人过一生——“我完全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不可能在现实社会里面得到满足”。

直到接近而立之年去了美国,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依然把条件先放在前面——“如果我每个月能赚五百美元,就不要让我离开音乐”,这可是吓坏了认识他的所有人,因为人人都知道他当时在美国租住的房子每个月差不多都要五百美元。

   《孟子·尽心上》中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义是一种道德的坚守,更是一种内心的追寻。

对音乐如此痴迷的谭盾早就炼出了一番“外其身而身存”的心境,他从不着急,是因为他早就深知人须先得己,顺己,从己,然后才可能得一切。在这个世界上,人首先得不辜负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遇上同样一个不愿意辜负自己内心的另一半。

   真正沉得下来的人,是从来不必担心外界对他的看法的,更不会有事没事的想刷存在感。

孔子有两句话讲得最好——“不要担心有没有名位,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有真东西可把自己立起来。但妨有真东西把自己立起来,其他的自然顺带地都来了(《论语·宪问》中原文:“不患无位,患己不立”)”;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的是你自身是否有真功夫,硬本事。有了真功夫,硬本事,哪里都有你发光的舞台(《论语·宪问》中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