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读原著 2022-04-02

    如今这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读完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遇见大师,初听还真的仿佛觉得有些道理,可细谙则知其荒谬极矣。要我说,这句话再加一句,或许谬论也可以成为真理——读完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遇见大师,想遇见大师,不如自己自修成大师。

                                                                                         ——题记

   最好的老师不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不是“孔曹严华,金魏陶姜”,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师自学”,“师孤独”,“师自然”,到最后是“师心”。

   孔子《论语》中的“学”这个字,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情境下都是以“自学”的含义出现,而非“学于人”。但凡称得上人类文明引领者的先哲圣贤们无不是“自学成才”的,同时他们亦是孤独的。春秋时诸子百家的各派创立者都是孤独的,他们几乎全是独立自学,独立立言,独立开天辟地,无师自通的。他们的大继承人和发展人也多是无师自成的,——庄子是“师自然”,“师心”的典范,孟子也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王阳明小时候的立志是“成为圣人”,这是我在所有关于志向的回答中听得最震撼的一个答案。如今孩子们那些所谓功利性的梦想,虚名性的志向说出来别说大人们听了没什么感觉,就是孩子他自己,内心都是不信他自己所说的。可悲的当下教育,孩子连“圣人”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的视野心胸狭窄得直让人要窒息,就这么点井底下的见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得不让人堪忧。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以“孤独”为师,即是告诉我们做一个真正足够强大的自己,其过程一定是充满孤独的,因为非常之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每个人天生都是平等地拥有一个非常之潜力的,只是有的人妥协了,有的泯灭了,只有少数人才能保持心底的澄明和透彻,在孤独的道路上游刃有余,畅神洒脱。老虎和狮子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老鼠和狼才需要成群结队。亚里士多德也说:“离群而居者不是猛兽,便是神灵。”假如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告之,通向圣贤之路必定充满孤独,我们很早就学会了正面这个事实,那以后的路走起来自然会更笃定,从容。我们不会因为怕缺少朋友而瑟瑟不前,我们不会因为担心众人的目光而踌躇忐忑,我们更也不会因踏入孤独深处而静极思动,因为我们已经足够内充,——内实者外虚;我们已经足够全己,——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已经足够纯粹,——精诚所至,金石自然为开。

   前行路上,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只是偶然,是福气,没有遇到则是常态,是我们一早就该正视的事实。以此,从小学会拥抱孤独,学会在孤独中圆融,超越和升华,这才是重中之重。

   孔子七十从心所欲,所谓从心,即是已经抵至超越一切束缚后的玄达,能随时随地于万事万物中出入自在,——那是一种极致舒发的身心逍遥,更也是一种极致曼妙的天人两通。到这个时候,心的真,以及听从内心的真便是人生唯一的至高价值所在。

    相对于那些非“清华北大” 不上的盲目拼命坚持之人,我更佩服的是那些考取了清华北大却因为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主动退学到其他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前者是为了虚荣而活,只有后者才是因内心而活。往远处看,清华北大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值什么,再进一步扩大,很多牛人没有上过牛津与剑桥,也比牛津剑桥出来的学生更牛气冲天,眼光还往远处放的话,就是大学这个东西还没出现之前,天地间早已出现了不少自学自研,自思自新,自习自成的先哲,——并且他们中少数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至今无人能超越。

  这个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真心,其他的外在依靠没有一个不是虚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最真实的关系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是好老师,也并不就一定是适宜于每一个人的,否则的话,孔子三千弟子为何就只有七十二大优秀弟子呢?好的老师遇到了是偶然,是福气,没有遇到则是常态,是我们一早就该正视的事实。说到底,还是那条从心独立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最坚实。

  不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百年前的战乱期,有想法的家长和青年们其实就已经很渴望能遇到一个好的导师了,且看鲁迅在《导师》一文中是如何一语中点评此种现象的:

   “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

  到这篇文章的最后,鲁迅对晚辈们的建议又是何其的至简,又何其的让人振聋发聩:“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