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舌大师钱钟书,急了连导师一起骂,杨绛:就喜欢他的淘气和痴气

 格林书屋 2023-08-12 发布于广西

钱钟书

1938年,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里,一群德高望重的教授们团团围住一名即将离职的青年人。

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这位青年才俊能继续留在校内研究英国文学,不要辜负了老天爷赋予他的才华。

然而这位才子却冷笑道:“你们这些教授,论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一个人配当我的导师!”

说完,他便拂袖离去,留下屋内满脸铁青的老师们。

这位清高孤傲的青年就是民国一代博学鸿儒钱钟书。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几颗仇恨的种子正在人堆里生根发芽。

而钱钟书的人生也因此发生改写。

一、自幼才华横溢却不服管教

1910年,钱钟书出生在美丽的无锡,绮丽的太湖和充沛的人文环境无时无刻都在陶冶着他的文学情操。

《常州先哲遗书》

钱钟书一出生就过继给了他的大伯父,当时有人送他伯父一本书叫《常州先哲遗书》,于是他伯父将他取名为“仰先”,希望他能仰望先哲,择优前行。

到了他满月的时候,按照当地的风俗,要进行“抓周”仪式,据说这能够预卜孩子的前途。

年幼的钱钟书就在琳琅满目的物品里,把一本书紧紧地抓在手里。

他的父亲看到了相当高兴,于是将他改名为钱钟书,寓意一生钟情于书。

钱钟书

而钱钟书也确实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从他四岁起,他就跟着伯父读书识字,六岁时就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读了一遍,之后又跟着伯父到处走街串巷,把附近书摊的小说都租借了一遍。

后来钱钟书在读小学时生了一场大病,他伯父就让他休学回家调养身体,自己教他读书写字。

虽然钱钟书的伯父是个有文化的人,但是他有很多恶习。比如抽大烟、经常打麻将、在半夜的时候吃饭、晚睡晚起。

钱钟书当时虽然还年幼,但是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一些坏习惯,一没人看管他,他就在外面玩到昏天暗地,屡教不改。

钱钟书父亲回来看他时,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肺都要气炸了,于是当头噼里啪啦一顿骂,并且把他接回家中,要亲自管教。

面对严厉的父亲,年轻气盛的钱钟书自然是不服管教,他心生逆反,总是暗自顶撞自己的父亲。

虽然此时钱钟书的文学素养已经远超同龄人,十五岁时,就已经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晦涩难懂的选本进行系统阅读。

但他的父亲不想让他自视甚高,因此对于他写的文章更是一句话都没夸赞过。

父亲的夸赞,一直都是少年时期钱钟书的目标。

钱钟书

二、恃才傲物,到处树敌

虽然钱钟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但是他的数学却十分薄弱。

钱钟书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清华学院,参加了入学考试。在拿到数学卷子时,他恍惚觉得拿到了天书,但还是写了几题意思了一下。

后来清华校长罗家伦在阅读应考生的文章时,发现钱钟书的文学素养极高,英语成绩更是接近于满分。

罗家伦瞬间对这位考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他又去看了钱钟书的数学成绩,上面赫然写着的15分,让这位清华校长大受震撼。

按照当时清华的招生规矩,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罗家伦决定破格录取钱钟书!

也正是因为罗家伦的这个决定,才成就了驰名远洋的一代文学大师。

钱钟书

在北京求学时期,也正是钱钟书意气风发的年纪,他知道自己的才学天赋,也不免孤傲了起来。

一入校,钱钟书就扬言要把清华图书馆中130万册的书都横扫一遍,而且光读他还不过瘾,他还要在重点地方写批注。

钱钟书上课时候很少记笔记,有时候一边听课一边还要随时看几眼借来的书刊。等到要考试时再略加复习一下,依旧能取得傲人的成绩。

钱钟书在四年大学生涯里,一共修了33门课程,有英文,法语、拉丁语、古代文学、西洋通史、莎士比亚、戏剧、文学批评、文学史、美术史等等。

清华的课程成绩评定从优到劣分为E、S、N、I、F。

到毕业时,钱钟书的课程分数不是E就是S。

钱钟书和吴晗、夏鼐,被称为“清华三才子”,其中以钱钟书为龙头老大。

图右为钱钟书

在这座学府里,钱钟书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很多清华的教授都对钱钟书十分青睐,每个人都觉得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钱钟书有个毛病就是爱批评人,在清华校内若是让他看到一些不合意的人或事物,他都要上前说上几句。

他逢人批评、到处批评、随处批评。骂起人来那是相当直白,一点情面都不留给别人。

评价林纾,钱钟书说他的诗是狗和驴的叫声,说对方的翻译作品是如同癞蛤蟆一般低劣的生物。

林纾

谈到陆伯麟,他说他是“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儿,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像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

当时的鲁迅在民国时期也算是红人,他也曾到日本留过学,形象和陆伯麟不谋而合。

所以有很多人认为钱钟书是在指桑骂槐,暗讽鲁迅。

鲁迅

之后钱钟书还和当时的民国女神林徽因做了邻居。他写了《猫》这本书。

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这本书里的“李夫人”其实指的就是林徽因。

书中的李夫人,被钱钟书描述得风流虚荣,妥妥一朵交际花的形象。

而且书中还写到,李夫人去日本割了双眼皮,以至于到现在有很多人都在猜测,林徽因的眼睛到底是不是人工的?

在《猫》这本书里,钱钟书写道:“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

据说这句话的由来,是林徽因和钱钟书两家人都养了一只猫,但两只猫不对头经常打架。

钱家的猫因为个头小,常处于下风,所以钱钟书一听到自家猫惨叫,就冲出去为他的爱猫报仇,林徽因看到自己猫被打,自然也不高兴,两家经常发生口角,关系越来越差。

林徽因

除了跟邻里好友关系不好,钱钟书对待自己的书迷也是一视同仁。

所有慕名而来的权威大师,还有漂洋过海的外国人,他都一概不见,通通堵在门外。

就算不小心见到了,钱钟书也是低着头,重复说“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来见他了。

钱钟书如此不通人情的性格,自然是树敌颇多。于是一些人便在暗处给他使绊子。

他的生活也开始屡屡受挫。

三、错失名校聘书,沦为小学教师

从清华毕业后,钱钟书出国深造。几年后归国,他的前程可谓是一片明朗,他入了清华大学当了教授。

但是不到半个月,钱钟书就因为和教授们的关系合不来,而提出离职。

不久后国际形势开始动荡,国内状况更是混乱不堪。

钱钟书一家三口

1941年钱钟书整个家族在上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每个人都不知什么时候会遇到日寇的侵袭。

本来以为能很快找到工作的钱钟书,屡次碰壁,甚至连一些零散的工作也接不到。

那时他已经和杨绛结了婚,女儿钱瑗也已经出生了,上头还有两位老人。

养家糊口的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看着日益减少的积蓄和余粮,钱钟书再次走出家门,刚好看到当地小学在招聘教师,钱钟书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不久后他成为了小学老师。

让一个清华才子担任小学教师,无疑是大材小用,但迫于现实压力,钱钟书不得不做这份工作,现实的残酷不断在磨平他的菱角。

而另一方面钱钟书的文学之路并没有因此停止,他化干戈为玉帛,也就是在这段困顿的时期内,钱钟书写出了流芳后世的一本书《围城》。

但钱钟书不知道的是,当初他从清华离职后,他的导师吴宓对清华的领导各种游说,希望可以让钱钟书再回来执教。

吴宓

好不容易吴宓说通了,领导的聘书也发下去了,然而这份邀请却迟迟没有交到钱钟书的手里。

之后西南联大的校长听闻了钱钟书此时的处境,也为他递来了橄榄枝,下了聘书希望他能前来任教,但这份聘书也依旧没能到到达钱钟书的手中。

这很明显是有人在从中作梗。

此后遭遇诸多世事沉浮,时势变动,钱钟书轻狂的性格才有所收敛。

而在他最落魄的时期,是他的老师吴宓一直跟他保持着来往和联系。

四、讽刺恩师所爱,吴宓过往不究

吴宓的宽容也让钱钟书十分羞愧,因为在此前他对恩师的批评和嘲讽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比如在清华当众讽刺导师,所有人都觉得养出了一个白眼狼学生。

只有吴宓为钱钟书开脱说:“钱钟书的狂傲,并不是孔雀开屏的个体炫耀,而是身为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并没有什么。”

但钱钟书的毒舌也曾惹恼过吴宓,因此两人多年不曾往来。

矛盾的缘由只是因为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新时代女性毛彦文。

毛彦文

毛彦文出生于教育世家,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学位,回国后嫁给了大自己三十岁的熊希龄,还任职过内阁总理。

她与杨绛是闺蜜,还与吴宓的妻子陈心一是同窗。

然而吴宓却对毛彦文魂牵梦绕,视她为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对她苦苦追求,全然不顾世人的看法和伦理道德。

吴宓苦追毛彦文,抛弃发妻,不愿归家,还在清华的工字厅独居多年。

毛彦文为了摆脱他的纠缠,前往欧洲,没料想吴宓竟也一路追了过去。毛彦文回国去了杭州,吴宓也随之追去了杭州。

但女神终究不愿见他,毛彦文是一个很清醒的女子,她明白吴宓对她的如痴如醉,是他把对梦中情人的幻想投映在了自己的身上。

因为吴宓根本就不了解毛彦文,又何来爱呢?

熊希龄与毛彦文

最终吴宓在西湖徘徊仿徨多日后,才失魂落魄地离去。

他们两人的故事也是当时各大媒体争相挖掘的热点,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但对于吴宓如此追崇的女神,钱钟书也没放过她。

一次吴宓在课上,深情地讲述了自己苦恋毛彦文的事,吴宓认为这是一种浪漫。

而钱钟书听后不仅称毛彦文为半老徐娘,还写了一句诗给吴宓道:“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

意思这都是吴宓自己找罪受,把老师认为的罗曼蒂克视为笑谈。

也是因为这件事吴宓第一次在日记中发泄了自己对钱钟书的不满。

说他对钱钟书非常失望。

吴宓

然而多年后,吴宓来到昆明西南大学任教,跟钱钟书成为了同事。

钱钟书原本还羞愧难当,没想到吴宓却热情招呼了他,丝毫没有任何怪罪之意,约他聊天下棋、看山游水,还继续与他讨论文学。

当钱钟书提起往事时,吴宓只是笑着说自己早忘了。

之后吴宓在某次事件中,被人从舞台推下落下了残疾,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

钱钟书甚至都没能来得及见上吴宓一面。

五、恩师日记外传,钱钟书悔恨不已

1993年,已经白发苍苍的钱钟书,刚做完手术从医院回来。

在他家的邮箱里已经躺着一封署名吴学昭的来信,吴学昭正是他老师吴宓的女儿。

钱钟书激动地打开信封,信中写到吴学昭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一本日记,里面记载了诸多关于钱钟书的事,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话。

钱钟书

吴学昭希望钱钟书可以看看这本日记的内容,她想询问他的意见。

钱钟书答应后,吴学昭随之寄来了部分日记的片段。

钱钟书阅读后,发现他自以为自找苦吃的老师,其实是个一往情深的人。

里头一一记述着吴宓处处被辜负的情谊,以及他生前刺骨锥心的经历。

钱钟书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忏悔,明白自己年少时,自以为有趣地戏谑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因此,他看到过往自己写的那些取笑讽刺他人的文章都恨不得将它们焚烧殆尽。

钱钟书请求为吴宓的日记写序,文章中他不断谴责自己年少轻狂,对于老师亲而不尊。

钱钟书

当时钱钟书的名气已经远超吴宓,是一代国学大师,但钱钟书在文中依旧写到“作为一名白头门生,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行列之中。”

想来在九泉之下的吴宓,听到自己赏识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应该感到十分欣慰吧。

虽然老年时期的钱钟书对于自己的年少轻狂身深感懊悔,很多人也因为钱钟书的清高与他反目成仇。

但也正是这份痴狂才成就了钱钟书,让他写出了《围城》。

他本性中有着一种书生“率真痴迷”的本色,对于文学有着极高的标准。

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曾经说过,自己最看重的是丈夫身上的真、淘气和痴气,她愿意尽全力保存他身上的这些特性,让他写出更多的作品。

年轻的钱钟书并非不明白做人应该更圆滑的道理,但他却知世故而不世故。

虽然钱钟书的性格树立了众多敌人,但愿意陪伴在他身旁的,都是真心认同他,为他着想的人。

也许这也是上天赐予这位乖张才子的一份祝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