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们读书,有的是天天精进,不断日新,把书越读越活,经典之书更是精度,深读 ,越读越有味,心如有明月升起一般,常见大光明。 而另外一些人则只习惯沉浸在那些肤浅的毒鸡汤中,或是拾人牙慧,自己不去思考,全靠听别人的,捡别人的,复述别人的,以此越学越痛苦,到最后干脆就将书摒弃,心理安慰自己道,“不读书也不照样过吗?”,就这样,准备一生平庸,破罐子破摔下去。 结业前,这类弟子问先生,“何以同一个教室里,同一个先生教,有的人读出了明堂,有的人则毫无长进”?先生送给他们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给他们,是为回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之后,有悉数几个学生幡然悔过,准备改过自新,于是陆陆续续学会了自觉多读书,特别是经典之书。 下了一番硬功夫后,他们的疑惑越来越多,有时候一时不能了彻,就影响接下来的读书安排,于是问先生何以使力如此多,还没有雾散天开之感,先生道:“你们所谓的多,只是你们以为的多,跟你们以前的状态相比较而言罢了,你们远远还没有达到那个临界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完,又将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赠与他们——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多少年后,这其中有一两位弟子终于在读书中修得了一份清静心,徳进到一定程度后,感觉整个人眼脑心胸全打开了,生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再读经典时,他们时不时即有一种翛然豁然之感。书俨然已能被他们读得出入自在,一通百通,朱熹的《春日》则恰到好处的能形容他们这种特殊感受——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