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金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行路时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汉·刘向《说苑·杂言》中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荀子将其中的理说得更透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世上,是天生有大德的人承担了以圣人之道去改造这个世界的使命,只不过圣人是具备大德的先知先觉者,常人不断的把圣人之道发扬光大,一来以觉醒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二来修己安人,身修天下平,以完成作为人的使命。 人能弘道,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自觉能动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非道弘人,即是讲,不是被动的用道来控制自己,或是干等道来进化自己。钱穆先生讲,“道由人兴,亦由人行”,“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张岂之在《论儒学“人学”思想体系》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八个字表述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主体意识,认为人有发现和宣传真理的能力。很明显,这样的主体意识是理性的集合,它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富贵尊荣,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世上,所有的真理,真正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一定是其人主动将道与自己自觉知行合一的时候。 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君子要大有作为,全力弘道;天下混乱黑暗,屈伸隐退,也会对道恪守至死不渝。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