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读原著 2022-04-02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然后才问伤着马没有。 

    《论语》里面的这个小故事,体现的正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孝经·圣治》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吕氏春秋》中讲:“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孔子开创性的创造了“仁的学说”,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儒家思想之所以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正是源于它充分尊重,顺从,澄明了人性,认为人的善性是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亲亲开始,然后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推向前进一步扩充,最后在“仁及万物”,“天人合一”上得到终极的升华。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这也是在讲,如果一个人爱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很可能就是自身的孝悌基础不夯实,反省并深修自己的仁之本,——孝悌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像对亲人一样看待。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泛爱万物。”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