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读原著 2022-04-02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唐太宗深谙“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对大臣们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靠剥削百姓来侍奉君主,等于割自己的肉充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自己造成的,人君贪欲太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多加重税收,税收加重了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危险”,“治国好比种树,树根牢固,树叶就茂盛了。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他听从大臣魏征与民“安静”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比如减轻赋税,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增加人口,认真实行他父亲制定的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规定每个丁男应有田三十亩,努力使老百姓有田种,有饭吃等。在位初期,劝课农桑,休养生息,他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文治天下,反对奢侈,厉行节约,最后终于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
   《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国君好比船,老百姓好比水,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此话告诫众人,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这是李世民说的了。唐太宗也正是因为做到了以民为本,以此才立下了大唐盛世基业。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大治的时候,天下是百姓所公有的。《尚书·泰誓》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意都是听从民意的,可见民意就是天意。《尚书·五子之歌》里更是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中讲:“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呈现的正是以民为本的先进思想内涵。

   从至人老子“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效”,“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的反战,到圣人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再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先民的主流思想一直都是以爱民为本。

   《尚书》中还借周武王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大意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老百姓责怪抱怨我,我如今必定前住伐商。”《尚书》中更有:“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古往今来,历史的演变无不在都在证明:唯有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才能铸就长治久安。

    为什么要以民为本呢?苏轼在《策别十六》 中直言道:“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因为老百姓是基层建筑,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黄宗羲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朝代演变规律,得出天下治乱的根本决定要素:“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显然是民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土谷之神的牲畜是肥壮的,祭祀土谷之神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