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小有才,做事勤奋,也好善,就只两个缺点拖了他的后腿,以至于本来潜力无限的一生,搞到最终却是平庸了结。 当初,先生早就对他一语中的过,只不过他没有放在心上,先生当时这样跟他说的:“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反观自照,日新其德,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把这一生活出万丈光芒来。你身上其他都好,除了好名,好为人师和吝啬小气外。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看到没有,连夫子都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你不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吗? 吝啬小气不好自不必说,——德由量进,量小德小,量大德大。你尽管小时候家里环境不太好,把节俭跟吝啬搞到了没有区别,以至于事事拧巴,性不能明。 其次,更重要的是你好虚名,好显摆,一点智识暂时比别人稍微强一点,就自以为是,就觉得高人一等,目中无人,完全无法做到“有若无,实若虚”,此病不除,修养上是根本无法再上一层楼的。《传习录》中的孟源跟你如出一辙—— 孟源有自大好名的毛病,先生屡次批评他。有一天,刚批评过他,另一位学生开始讲述几天来做功夫的心得,请先生指正。孟源在旁边说:'这就是我早就领悟的东西。’ 孟源脸色大变,正想辩解,先生说:'你的病又发作了!’ 先生打了个比方说:'这是你一生的大病根。就像一小块土地上,种了一棵大树,这小块土地的雨露和泥土,只够滋养这棵大树的树根。如果在大树旁边要种稻谷,上面被这棵树的树叶遮住,地下被这棵树的树根占领,稻谷怎么可能长成呢?必须把大树砍了,连根也不留,才能种上稻谷。不然,任你怎么辛勤耕耘,培沃泥土,只是在滋养这棵大树的根而已。’ 虚的东西抱着不放,务实的心就会怠慢下去,一日不放下虚名,不摒弃傲慢,一日不能进德,就只会一日堕落一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实践道是人生第一要务,声名不是做作,外求,苦心经营,使心维护来的,声名是德高自然众望来的。”说完,先生让他把《传习录》中的另一则深读一遍(只可惜,那时的他早已经拿不起书了)——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