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代有名儒,元代有刘因,明代有杨继盛,而明末清初之孙奇逢,亦与其相并称者也。 孙奇逢(1583-1675),字启泰,号钟元。自幼秉承家学,与兄奇儒、奇遇,弟奇彦皆砥砺名行,为庠序所推重。年14,补博士弟子员。年17,中万历三十八年( 1610)举人。与定兴鹿继善为友,以圣贤相期勉,不为口耳章句之学。取诸儒异同,发明、考证,期于自信,不顾他人是非。 及父母丧,绝仕进意,取五经、四子及宋明诸儒书读之,研求身心性命之归宿,而究极于天人之际,乃觉一言一行,皆发于良知,而基于慎独。其得立,盖自居庐日始也。后入京师,拜见名儒曹于汴,举仁体以告,学益大进。 时吴县周顺昌、嘉善魏大中、桐城左光斗等名士,争与之纳交。大学士孙承宗亦多加赏识。及天启年间,魏忠贤迫害文,左光斗、周顺昌、魏大中等人先后被捕,下诏狱。孙奇逢乃与鹿继善及新城张果中倾力营救,未果。海内高其义,有“范阳三烈士”之称,即指孙、鹿、张三人也。 崇祯三年(1630),御史黄宗昌推荐孙奇逢可大用,被征召到京师,崇祯八年,又被征召,皆不赴。朝野尊崇之,称为“征君”。清初,国子监祭酒薛所蕴、兵部侍郎刘余佑、顺天巡按御史柳寅东、陈蜚等人交章推荐,皆辞不就。 及清朝政府“圈田令”下,家产被圈占,遂移居苏门山下。时有马光裕赠其辉县夏峰村宅一区、田十余顷,乃定居于此。孙奇逢因创建兼山堂,读《易》其中。率弟子躬耕自给,学者称为“夏峰先生”。生平未尝以讲学自居,不立朋党,自公卿至布衣,听其言论,无不信圣贤之可为。其教人务先实行。四方从游之士数十百人,登封耿介、上蔡张沐、江陵漆士昌、定兴耿极,皆称高足。 清朝政府闻其儒名,前后11次征召,孙奇逢坚辞不受,以示名节清白。曾曰: “吾坐兼山堂读《易》,消遣世虑,有清泉嘉树,足以资啸咏;有良朋诤友,标理谈义,足以和性情。舍此至长安事贵人乎?” 孙奇逢为学,笃实切近,本乎伦常日用,而以体认天理为归。言心即在事见,言己即在人见,言高远即在卑迩见,而归于慎独而已。子孙、侄甥数十人,揖让进退,皆有成法。闺门雍穆,寂若无声。, 孙奇逢之学盛于北方,与李顒、黄宗羲相鼎足。康熙十四年(1675),乃卒于夏峰,年92。死后,治葬于夏峰东原。大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于百泉书院。易州学者就故宅为双峰书院。而容城则与元刘因、明杨继盛同祀。保定则与孙承宗、鹿继善同祀。道光八年(1828),诏从祀孔子庙庭,以示尊崇。 孙奇逢曾论儒学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乾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因著有《理学宗传》8卷,以周、程、张、邵、朱、陆、薛、王、罗、顾等11家为正宗;汉董仲舒以下,迄于明季诸儒中,谨守绳尺者次之;横浦、慈湖诸儒议论,有出入儒、佛者,又次之。 论者谓:奇逢学宗陆、王,及晚年乃和通朱子之说。又有谓:其学以天为归,以孔子为的。孙奇逢闻而不辩也。或有以为非考亭之学者,或有以为遵姚江之学者,亦皆闻而不辩也。 孙奇逢一生学问,总之以孔子印证诸儒。时名士汤斌评曰:“先生尝以古今诸儒见有偏全,力有浅深,要以不谬圣贤为归。苟无致知力行之实,徒凭揣摩臆度以轩轾前贤,先生所不与也。先生履道坦坦,贞不绝俗,使人知正心诚意之学,所以立天经,定民彝,不因运会为迁移。振三百年儒者之绪,以为理学之大宗。” 孙奇逢所著之书,除《理学宗传》8卷之外,又有《读易大旨》5卷、《尚书近指》6卷、《四书近旨》20卷。晚年批定《四书近旨> 17卷、《四礼酌》1卷、《乙丙纪事》1卷、《畿辅人物考》8卷、《中州人物考》8卷、《游谱》1卷、《取节录》6卷、《岁寒居答问》2卷、《附录》1卷、《语录》2卷、《孝友堂家乘》8卷、《夏峰集》16卷、《诗经近旨》、《圣学录》、《孙文正公年谱》、《两大案录》、《甲申大难录》、《日谱》等书共若干卷,俱行于世。其《年谱》,则汤斌、耿极等人所辑也。 凡孙奇逢所著书,多出其手编订,虽数易其稿,无不工楷书之,无一笔苟简。其至性过人,德器纯粹,喜称人善。人有过,不显言。至谈古今成败得失,了如指掌。士大夫称其为 “文孝先生”,所著又有诗文若干篇,辑之曰《日约斋集》。 孙奇逢有子六人,以立雅、博雅最有名。孙立雅为奇连长子(1610-1680),宇君建,号宏斋。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年16,在县学读书,一次过江村,拜见名儒鹿继善,即受器重,以道学期之。授以《认理提纲》、《传习录》,使知程朱、陆王之辩。及孙奇逢移居苏门,立雅留守坟墓,人皆比之管幼安。顺治十八年( 1661),以例膺岁荐,坚辞得免。未几,至苏门,所造日深,凡所论著,俱关至极。康熙十九年(1680)卒,年70。 孙博雅(1629-?),为奇逢第四子,字君侨。甲申年15岁,应童子试,提学御史陈纯德赏识之。及国难,遂弃举子业,绝意仕进,从其父隐居双峰。孙奇逢既高隐,著书讲学,四方从游之士,有数百里或者数千里来学者,皆博雅为之接待。孙奇逢晚年耳聋,诸弟子请教学问,皆使博雅代为之转达,故远近求学者,皆与之亲。无不知有君侨者。 孙奇逢之孙孙淦,宇静紫,号担峰,为孙望雅之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授内阁中书,未几谢归。其淹贯六经,博览汉魏以来诸史,浸淫百家,而尤精于性理道学。四方学者多宗之。生性喜好游览,北抵绝塞,南浮江淮,历会稽,登黄山绝顶。足迹遍天下,所至皆作有诗,藏箧中千余篇。今所刊行之《担峰集》4卷,仅其诗十之三四耳。 钱秉镫论其诗曰:“静紫之诗,探幽抉奇,几于自然。其读书穷理,得于家学者,素也。夫学有用功于彼,而得力于此者,静紫之于诗是也。” 孙奇逢之婿张果中( 1587-1658),字于度,新城人。魁梧俊伟,多奇节。性情慷慨,识大义,受业于定兴名儒鹿继善之门。后又从奇逢就学,得其真谛。奇逢以女妻之。生平以立品励行为务。初受知于魏大中,嗣左光斗典提学使,以其文独造,相貌亦非常人,拔高等,益有声贤豪间。后随孙奇逢救助左魏诸儒,由是义声满天下。 顺治四年(1647),跟随奇逢到新安,创办“十老社”。及奇逢隐居苏门,携家依之,往来百泉山水间,寻访邵雍、许衡等大儒遗迹,加以凭吊。所居数椽,不蔽风雨,颓然老儒而已。张果中为孙奇逢高弟,穷困以死,世罕知者。顺治十五年( 1658).卒,年71,有《遗诗》1卷。茅元仪为其立《范阳烈士传》、刁包为其作《白沟逸民传》,多赞誉之。张果中死后葬于苏门之夏峰,孙奇逢私谥曰“康”。 END 主要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 《清代碑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国朝先正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畿辅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