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最爱的女人长孙皇后:红颜薄命千古贤后

 liuhuirong 2022-04-02


  •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 分不开的。长孙皇后(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可谓官宦世家。她从 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唐书》上说她“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她的舅舅高士廉曾给她算过卦,卜卦的人说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贵不可言,以后必 将“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但她的童年并不完美,就在长孙皇后八岁的时候,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很快,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就被强势的同父异母哥哥长孙安业 扫地出门。无奈之下,兄妹二人便投奔了舅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据说,长孙氏的舅父长孙炽认为李渊夫人窦氏睿智,在她的儿子中必有奇人,因此主张与李 家通婚联姻,将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这个传说也为这桩门当户对的“政治婚姻”增添几许神异色彩。

      她13岁时便嫁给比自己大两岁的李世 民为妻,恩爱异常。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 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在后期与太子集团的斗争中,长孙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旧唐书》记载了长孙皇后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作为:“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 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为了博取父亲的好感,也为了“隐太子猜忌滋 甚”,长孙氏在丈夫的授意下去皇宫做“卧底”,这样,一方面可以稳住老父的情绪,也可以积极探听太子党及朝廷的风向。当李世民精心策划并发动“玄武门之 变”,干净利索地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也是自己的亲兄弟)时,长孙皇后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她慰勉将士,作战前总动员。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此,李世民的 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迅速将李世民的政治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彻底清除,夺权行动圆满成功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 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 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妃子以下有疾病,她都要亲自看视慰抚。有个妃子生下豫章公主后便不幸死去,皇后 就将其收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有时候唐太宗脾气暴怒,无故惩罚宫人,长孙皇后要求她自己负责处罚,不必要唐太宗操心,过一段时间等唐太宗平静下来以后,在 为之申诉,因此宫中“刑无过滥”。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 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即使太子东宫也实行减支制度。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不免发牢 骚:太子贵为未来国君,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现在用度却捉襟见肘,一应器物显得寒酸,请求增量,遭到拒绝。长孙皇后说:“为太子,患在德不立,何患无器 也。”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 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 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又收集古代女 子得失事迹,亲自撰写规范女子道德的《女则》,至其殁后才为李世民所发现,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赞誉此书“足可垂于后代”,令群臣传阅。

       长孙氏在防止外戚专权上同样不遗余力。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 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 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 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 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 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而长孙皇后仍然多次请求夫君降低兄长官职,只授予荣誉性虚 衔。直至弥留之际,她仍然不忘谦称自己家族并无重大功勋,提醒夫君防范外戚专权,并力图永久保全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 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对自己的亲哥哥如此压制,而对曾经给自己带来过无穷痛苦的同父异母哥哥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却是另外一 副态度。她不仅宽容了长孙安业往日的绝情,而且还私下做通了李世民的工作,让他赏给长孙安业一个品级不低的武职。即使后来身为监门将军的长孙安业卷入了叛 乱,长孙皇后依然以德报怨,恳请李世民留下了长孙安业的性命。
  • 唐太宗最爱的女人长孙皇后:红颜薄命千古贤后(2)

  • 发布时间:2015-10-17 18:52 浏览:688 次


    •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唐太宗 的姐姐永嘉公主加倍。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长孙皇 后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 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 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

        还有一次,魏征不知何故又 在朝廷上惹怒了唐太宗。唐太宗罢朝回宫,怒气冲冲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是为谁发这么大的脾气。天子说是魏征,因为每每当廷给他难堪。长孙 氏没说什么就退了下去,换了一身庄重的朝服站在庭前。李世民很惊讶地看着盛装的妻子。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 也,妾敢不贺!”唐太宗听了先是一怔,既而欣喜,脸上乌云一扫而空。

        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 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 一份功劳。可以说,长孙皇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智商平衡了朝野,同时也显示了大唐王朝的智力所达到的高度,虽然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看不到长孙皇后的身影, 但却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长孙皇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不仅仅是魏征,在对待房玄龄的问题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长孙皇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房玄龄是李世民班底的重要成员,层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盛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时期,他总领百司,执掌政务长 达20年,在朝野享有崇高威望。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李世民将房玄龄降职打发回了老家。长孙皇后病重之时,还念念不忘此事,借李世民来探病之际,委婉地说 道:“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李世民听了这话之后,立即召回房玄龄,让他官复原职。

        贞 观八年(634),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 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 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636)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36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临终的一幕,是长孙氏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长孙皇后对李世民忠贞爱情的最好验证。对于李世民,她有着足够的忠诚,她曾说:“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 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第二。”意即如果李世民死在我之前,我一定 会马上服毒自尽,以免自己成为当年的吕后。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肉麻,却充分表现出了长孙皇后的机心和忠贞。但很不幸长孙皇后反而死在了李世民前面,临死之 际,长孙氏仍然顾大局、识大体,以忘我精神安排身后事。她坚决不许子女吊唁奔丧,以免悲戚,只是与相濡以沫20余载的夫君诀别,她解下系于裙边的毒药锦 囊,向夫君表明一直以来“若有不讳,义不独生”的心迹,这至死不渝的爱情,令李世民感动得涕泪交流。她又语重心长地表示:“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 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殁于九泉,诚无所恨。”她还立下三条遗嘱:善待贤臣,对房玄龄勿弃而不用;防止外戚专权,勿授予长孙家族显要官位;自己 在生时对国家毫无功绩,死后千万不要厚葬,因山为坟,所须器物,以木、瓦制作,俭薄送终。最后,她含笑告诉夫君,若能遵嘱而行,便是对她最大的纪念。

         红颜薄命,长孙氏年仅36岁便与世长辞。忆及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却“不复闻善言”,李世民不禁悲叹“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 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长孙氏掌管后宫的十年,正是李世民统治的前十年,处于“贞观之治”的上升时期。不可否认,“贞观之治”的辉煌完 美,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李世民将长孙氏葬于昭陵,并刻石为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 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 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 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长孙皇后之后,而且终李世民之生,没 有任何一个女人再被封为皇后。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 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史家也给予她“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的高度评价。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