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抚养》: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解忧小公主学孝 2022-04-02

甜甜
独立思考者



书名:《心理抚养

作者: 李玫瑾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凤凰壹力

版本:2021年6月




【内容简介】

  • 《心理抚养》是一本讲育儿理念的书。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 这也可以是一本自我成长的书。里面也讲到很多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如反思。


【个人感悟】

1.育儿先育己

想要什么样的孩子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父母知道哪里做的不好。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其实,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2.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从人生的时间维度上看,每个人的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很多事情当时看来很重要,但是把时间拉长来看,其实真的不值一提。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在生活中做选择的时候,除了要权衡利弊,还要有时间思维,超越眼前的局限。

3.养育小孩不能只夸

夸奖虽然已经成为一种育儿共识,因为夸奖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夸奖要有度。如果过度了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这会让他出现认知障碍,当遇见挫折是不知如何是好。适度惩罚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帮助孩子明辨是非。

4.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书中给出的很多犯罪案例最终都能溯源到其童年。一些人犯罪的根源要么是匮乏性养育,即生而不养,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要么是溺爱性抚养,无条件的放纵。

幸福并不是体现在金钱的多少,更多的是父母的爱。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用钱堆出来的,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更不是用钱就能换来的。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再想要去好好教育就晚了。这也是很多妈妈宁愿在孩子三岁前穷一点,也要陪伴孩子成长的原因。毕竟一个孩子只有一次0-3岁。

5.幸福的婚姻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基石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没有孩子的时候,婚姻是两个人的,吵架也好,冷战也罢,最终两个人承担;有了孩子之后,再做此类事情就要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我和老公是非常爱吵架的。有时候最开始只是针对一个事情发表各自的看法,说着说着就会不自觉的吵起来。以前我觉得是没什么事情的,甚至认为吵架甚至有助于感情升温。但是在有孩子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有时候只是跟老公拌嘴,女儿看见了都会感到害怕。当我们彼此笑一笑的时候,她才会放心的露出笑容。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绪。

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谁都无法替代,谁都无法扭转。

6.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为他们只看到别人有错,却不知自己需要改变。

这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常态。精英之所以为精英,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这在《认知觉醒》那本书中也提到了:反思,遇到微小的事情也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建立自己的元认知。反思复盘是成长最快的路径。

7.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单性的自己,这样一直活到二三十岁才和另一半携手与共,而当走到生命的尽头,至少有一半的人离世时也是孤单的,另一半早已先他而去。所以,夫妻相伴大多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长短有别而已,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开的那一天。想明白这一点,你还计较他活着时就离开你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在一生中遇到多少人,包括父母、朋友、伴侣,最终还是一个人。所以为自己而活,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而不是成为一种拖累。对于女人来说,要做到随时离开任何人都能活的更好的心态。正如那句话所说,“有你锦上添花,没你依旧风华”。

8.找对象的建议

①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

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聊聊自己家庭的故事。

结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结婚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共同生活,共担责任,共同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摩擦,弄不好还会起火花,甚至把婚姻烧毁了。那么,如何把婚姻的危险系数降至最低呢?这就需要挑对人。在较长的婚前考察中,如果两人已发生过摩擦、短暂分别等,就可借机观察对方的品性。考察期要一到两年以上,并且两人的接触频率要达到每周两次以上。

②怕对象不可靠,问两个问题就知道

谈对象时,关键要问两个问题:“你家里老人都好吧?你爸妈关系挺好吧?

其实,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婚。如果对象的家庭不正常,你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容易有变数。所以,你既要看这个人本身,还要看他的祖父母和父母。一个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很重要,上两代人会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大。如果父母恩爱、家庭和睦,这个人一般不会有心理问题。要是一个人性情古怪,父母一定有问题。所以,把一个人的“前世”看明白了,就能看明白他的今生。

③走进婚姻殿堂后,两人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较真。

一旦太计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亲相爱呢?所以,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婚姻生活。“难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

9.心理发展

0~3岁情感抚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剩下的就是自我修养。通过情感抚养产生依恋关系,为性格教养奠定基础。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0~12岁为依恋期,12~18岁为青春期。依恋期主要发展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能力等,青春期则在自身能力往纵深发展和横向扩展的同时,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包括自我独立意识、性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等,还有向群性和结交密友,最后追求自我实现。

10.关于育儿

  • 在孩子出生后的两三年里,当孩子哭喊时要尽快把他抱起来,帮他消除痛苦;可当孩子三岁后,他动不动就放声大哭,甚至还躺在地上打滚,那就不是抱起来那么简单了。
  • 通过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告诉孩子相关的规则、恰当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话的声音要放小等。这种父母有意而为的告知、制止、指导等都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奠定他未来行为教养的基础。
  • 养孩子,不能不批评,也不能总是批评,当孩子反复出现同类错误时,就不能再简单地训斥了,而是找出他某次做得好的时候予以充分表扬和肯定。同时,也不能总是表扬——如果某类事情是他应该做的,过度表扬反而多余,以后做同类事情没听到表扬他会感觉若有所失。
  •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 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 耐挫之心越早越好。
  • 心理弹性从小练就。
  • 适度惩罚。
  •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 诱惑训练自我管理
  • 与人接触,礼貌为先
  • 与人相处,包容分享
  •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精彩摘抄】

  1.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2.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如此。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3. 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以整个人生来权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4.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5.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6. 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7.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
  8. 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9.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10.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11. “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12.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13.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14.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15. 如何挑选育儿书:一是咨询身边那些把孩子养育得非常好的人,包括同事、亲属、邻居等,让他们推荐一些好的育儿书;二是直接去书店,寻找好的出版社出版的育儿书;三是参考网络评分,看某本书的使用范围是否广泛,如果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版本,那一定是好书。
  16.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17. 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这或许就是家庭教育法出台的原因】
  18. 我们学习心理学,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要承认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与生理基础。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因人施教。
  19.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你的子孙后代。在家庭养育过程中,父母的自我修养和言谈举止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后代的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基因是否可以在世间长久留传。
  20. 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谁都无法替代,谁都无法扭转。
  21. 人认识世界一般是由外而内的,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他人,最后才认识自己。
  22. 感情是相互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需要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占有的关系。因为对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也一样。如果一个人不需要你了,对你没感情了,你惩罚他又有何用?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23. 心理咨询并非给人出主意。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给你出主意,而是帮助你认清自己,引导你去寻求解决之道。
  24. 心理咨询与做思想工作有一点不同:做思想工作是主导者在说,对方要听着,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则是主导者在听,让对方说,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思考答案,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25. 最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是言语沟通。
  26.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与人发生争执时,解释或道歉以三到五句话为限,谁先停下或走开,谁就有情绪自律能力。
  27. 如何管理情绪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矛盾,当你与人沟通时渐入争吵模式,无论对方是家人、朋友还是路人,你都要记住一个原则: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不要超过五句话。因为吵三句的时候,意思都已经挑明了,多说也没意义了,只是想压过对方、胜过对方,每多说一句都是不良刺激。你实在忍不住的话,顶多再说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快气死了”,然后就扭头走开。吵架时没超过五句话,一般就没有激情导致的狂怒危险。
  28. 心结:你不断地消耗后面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问题,以至于不再用心应对每天的新生活,不再关注可以让你快乐的新事物。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发展的停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开始。人生就像一条顺时延伸的线,如果你一直纠缠于已经过去的某件事,摆脱不掉痛苦,你的人生线就在这里打了一个结,也就是心结。就像你体检时发现身体里有个结节一样,并不是什么好事。心结的特点是,起因于过去某次失败的反应,纠结于失败的痛苦感受,执着于对过去失败的挽回。心结使人不再关注现在与未来,也不考虑这样执意不放手是否合理,而是消耗全新的每一天去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失败。
  29. 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下面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一是有意去运动。当你感受到不良的情绪,尤其是真的很气愤,有气没地方撒时,不妨冲出去跑几千米。当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闷气自然就消散了;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比如,你可以听音乐或看喜欢的影视剧,沉浸其中感受另一种良好的情绪,以此摆脱不良情绪的感受和记忆;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虽然吃胖了不好,但美食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能吃者大多没有过不去的坎。当然,能吃者也要消耗大,多运动仍是必要的。
  30.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
  31.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高楼大厦,立足于基,根基若空,危在旦夕。养育子女,切不可在其人生初期“偷工减料”。
  32. 0~3岁情感抚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剩下的就是自我修养。



  1. 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
  2. 如果不注意发展孩子的社会心理能力,就可能培养出一个书呆子。书呆子是指非常聪明的人只在某一专业内发展,可能成为其中翘楚,但在熟悉的领域之外却什么都不懂,显得比较单纯,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干出傻事。
  3. ,一个人的观念来自哪儿?那一定是他从小耳闻目睹、见得最多的情景,听得最多的声音,是那些在他眼前摇来晃去、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
  4.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也是人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份“安全感”。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情感缺失。
  5.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6. 父亲应该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动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