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魏晋门阀制度到浙大博士送外卖?

 渐华 2022-04-02

最近有报道说浙江大学的一位博士送起了外卖,由于身份和职业的反差,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职业本不分贵贱,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博士似乎更应该从事科研之类的活动,毕竟外卖行业不需要如此高的学历,何况还是国内名校的博士。近些年高学历人士从事外卖、快递等服务性行业的新闻也屡见报端。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历史文化根源呢?

从魏晋门阀制度到浙大博士送外卖?

社会现象的产生必然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的形成,虽然曲折,但也绵长。

中国从魏晋时期大兴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了朝政,享有崇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而寒门逆袭则是难于上青天。在魏晋以前的汉代,贵族阶级大体是隐没的,由于汉帝国创始人刘邦出身寒微,他对于人才的提拔就不论出身,所以像周勃、樊哙、彭越这些人,要么是吹箫的,要么是屠狗的,要么是打鱼的,最终都能裂土封侯,光耀门楣,这在汉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除去历史的因缘巧合,这些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多半还是沾了领导个人喜好的光。

从魏晋门阀制度到浙大博士送外卖?

汉代以前的贵族主要是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或者世袭罔替,或者依附权贵,都成了普通庶人高不可攀的偶像。所以到了汉代,即使在政治层面,传统的贵族阶级失去了往日养尊处优的地位,但是社会层面的偶像地位不会那么快的消失,因为社会文化的流传都是有一定惰性的。

时光流转到魏晋,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两股势力一合流,门阀制度就诞生了。九品中正制不过是门阀制度的官方“许可证”而已。总是先有内在的文化根基,才会衍生出外在的政治体制,这也就是人们的认知总会滞后于时代的形势。这样世家大族就把控着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地位更是无比尊贵。晋代开国元勋张华因为出身寒门,即使位高权重,也依然被当时的人们看不起,可见当时阶级固化让人们的思维都来不及转变。那时的士族甚至不与寒门说话,以显示其高贵,至于庶人寒门想和士族通婚更是妄想,政治地位可能对等,但是社会地位是极大的不对称的,士族要远高于寒门。

由此东晋衣冠南渡,士族大家人要显示自己的地位,并且用家谱注明自己是哪个地方来的望族,官方甚至让有司为其进行记录。这时阶级固化可想而知。到了南北朝并立的乱世,这些门阀制度并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当权者为了借助他们的威望教化百姓,而选择与门阀合作,因此门阀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从魏晋门阀制度到浙大博士送外卖?

到了隋唐,首开科举,普通人也有了跃龙门的机会,但是门阀还是毫不动摇,甚至唐朝皇帝的李姓在当时的姓氏地位中只能排第三位,位居第一的是崔氏。皇帝嫁公主给那些望族在当时的社会反而是一种高攀。最著名的四大门阀有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五代以后门阀制度才渐渐式微,但是门阀制度在早期阶级固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无数有识之士几乎躺平,因为再内卷也看不到希望之阶。

从魏晋门阀制度到浙大博士送外卖?

古代的贵族阶级享有无上特权,这样必然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那么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反而很正常了。那时他们几乎靠着门阀制度垄断了社会,就像现在的一些资本家几乎成了配备了蚊子尖刀的苍蝇,既无孔不入以投机,又无利不取以吸血。这样导致劳苦大众,疲于奔命,却还是无力谋生,更别说晋升。

年轻人与生活搏斗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生活可能眼前不尽如人意,但是努力过后可能会有一线希望。职位没有贵贱,但是人品却有高低,如果人品经得住考验,那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有何不可?总比天天琢磨吸血的资本,粉饰以道貌岸然的贪官来得更加轻松惬意,更加干净卫生。

以此来看,浙大博士送外卖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文化的根基一个小小的个体无力改变,生命的态度却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切换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