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千万不要公开表扬一个人,身边的人可能会产生敌意

 生活哲理与健康 2022-04-02

夸赞就像是春风,它能够让被夸赞者的内心感到温暖和煦,它还是一剂良药,能够让自卑的人从布满荆棘的森林中走出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夸赞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就能让别人感到开心,还能让我们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然而夸赞却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场所,如果你在公开场合下表扬一个人,后果反而会很可怕。

试想一下,当你正在一家服装店里打算试衣服,而旁边的店员却拼命的夸奖另一位顾客漂亮,此时的你会是怎样的想法呢?

如果被夸奖的顾客与你并不相识,你的内心或许并不会太在意这件事,可若他是你的朋友,那么消极想法便很容易产生了,不仅如此,当你和被夸奖者的关系越紧密,你内心的抵触情绪也就越大,这就是夸奖对旁观者的副作用。

易出现攀比心理

在职场中打拼的人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管理者通过夸奖其中一名员工,以试图激励整个团队。

例如某个人的业绩非常突出,所以在开大会的时候着重表扬他,希望大家都以他为榜样。

学校中也是如此,例如某个学生的成绩进步的特别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夸奖了他,并给他颁发了奖状。

这样的公开表扬看似激励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可在实际情况中,群体之中的每一位旁观者都感到自己被比较了。

被夸赞的那部分人自然心情很好,可是被否定的群体却无法泰然处之。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差异就像是被贴上了标签,而那些被表扬的人很可能遭到另一个群体的妒忌,甚至是报复。

嫉妒作为人的本能情绪之一,它的出现十分常见,心理学家丹尔斯提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良性嫉妒,也就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夸奖那个被表扬的人,第2种则是恶性嫉妒,该情况多发生于被表扬的人是自己的好朋友。

盲目的比较不会让人产生嫉妒的情绪,那么什么样的场景才会让人的嫉妒心升至最大化呢?

当旁观者将自己与被表扬的那个人做比较的时候,他通常不认为对方有多么厉害,甚至不认同对方的能力与才华高于自己,他坚定的相信这些都是发展条件和机会的差异,只要自己也遇到了,表现的势必比对方更好。

然而回过头来嫉妒者又会意识到主观上的不平等感受根本无法在客观生活中得到支持,他们越是难以证明这一点,嫉妒感就会越强。

这只是公开表扬他人的其中一个弊端,它还会给被表扬的人带来无穷的隐患。

培养自恋者

能够在公开场合被表扬或是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无疑是种荣耀,正是因为你认可的人认可了你,所以你认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然而那些对自我价值还不够了解的人而言,他们往往会把外界的声音视作最重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就连内在的价值体系也都完全交给了旁人的评价去架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被公开表扬的人很有可能变成自恋者,因为他们经过了高度的认可后,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优越感,从而认为自身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原本就自大的人容易表现为明着炫耀或是沾沾自喜,而隐性的自恋者则会诞生出整个世界都欠我,或是我很弱小,需要得到所有人的保护这种想法。

一旦自恋者的特权受到了威胁,他们便会爆发出较大的敌意和攻击意图。

不仅如此,夸张的表扬还会让自恋者的内心很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身上有着许多不可忽视的缺点,而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很特别。

正如那些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拼命自责的人,私下里或许天真的以为旁人的平庸不足以理解他的不凡。

表扬虽然会让一个人更加自信,但用错了场合却会带来无穷的隐患,千万不要在公开场合表扬一个人,因为这么做除了让被表扬的人成为群体中的靶子,还会让那些没有被表扬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无论你是被表扬的那个人,还是旁观者,你都应该清楚自我价值不应该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而是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之上的。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