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一路向北

 新用户48563271 2022-04-02

图片
图片
图源:unsplash

4月16日,17头亚洲野象首次现身云南玉溪。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象群一路向北,6月2日,已经进入昆明辖区。

「猫盟CFCA」指出,这么长距离,反常的亚洲象迁徙,在我国属于第一次。对于象群,迁移往往与寻找栖息地有关。如今迁徙,他们也许只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也许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气候和食物能支持多久,便走多久。

然而,迁徙尚未结束,象群仍处在无序游走状态。大象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一路向北”,渐渐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

自从它们穿过森林,进入农田、村庄甚至是城市,事情似乎变得难以预测起来。那么,象群为何会迷路?在进入人类生活区后,它们又将继续行进何方?

图片
讲述 | 梁文道

来源 | 看理想·八分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象群为什么迷路?

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经提出过一个假想,他认为人类天生地具有一种biophilia,即亲生物性,也就是说人天然地对动物、森林,以及海洋里的一些生态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目前网上的讨论,绝大部分朋友都希望大象能平安,希望它们“迷途知返”。更多的人在关心,为什么它们会离开栖息地,甚至向北接近人类,直到大城市的范围?人们反省,是不是人类已经占领、剥夺了大象的天然的栖息地?

有的人说象群迷路了,比如说象群的领袖,那头母象可能比较年轻,还不够经验,所以带领象群走错路。

但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因为你看它们行动的路线简直是跟着指南针直直地往正北方向走,这实在不太像是迷路的样子,对不对?

于是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想法,其中一个观点认为这是地磁的问题。地球上有很多动物都会长距离迁徙,比如有些昆虫、候鸟,还有非洲象。事实上,亚洲象长距离迁徙并不常见,这可能跟它们的生态栖息环境比较不完整有关。

但在非洲象中,长距离的定期迁徙很常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跟地磁有关,也就是说这些物种的大脑能够感知地磁,并且呼应地磁的运动变化而产生迁徙行为。

回到这件事来,有学者表示我们最近刚刚进入新一轮长达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在这个阶段,很多动物在迁徙上面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灰鲸鱼很不幸地走到了错误的地方,在沙滩上搁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群象恐怕也是这样的缘故。

图片

至于大家关心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四五月份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用时两年的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目前国内亚洲象的居住情况,以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中国境内的亚洲象数量其实是缓慢上升的,虽然目前不到300头,但是已经比以前的情况好转了不少,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证明这么多年以来,在政府以及相关的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的投入下,云南地区亚洲象的生存栖息地得到了比以前好的保护。

但尽管如此,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这么多年来,我们强调保护森林资源,一方面禁止大家滥砍滥伐,另一方面要防止森林火灾。但是,这对亚洲象来说并非有利,因为亚洲象不吃树木、树叶,而吃的是草本、藤本植物。当周围都是完整但品种趋向同一的树林时,这些草本、藤本植物的更替就会受到影响,大象们爱吃的主食会减少。

另外,因为我们要维持森林覆盖的面积,同时要平衡人们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很多地方通过种大量的经济作物来维持绿化,比如云南的重要产品茶叶,发展它需要种茶树,还有我们造林的时候尤其要小心的桉树。

桉树是非常有名的生态杀手,但在我们国家西南地区、海南岛有很多地方曾经大量种植桉树,这会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影响,使得整片林区植物单一化,生态单一化,不利于整体复杂生态的维持。

因为有经济价值,在西双版纳附近的森林里面有很多这种“经济林”,这也使得亚洲象需要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林区之间难以维系品种多样复杂的草本、藤本等植物。

并且,我们面临一些两难的情况。

这几年,我们在西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不断地发展村庄,修了很多的公路,这有利于地区发展,并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同时,这些工程也将比较完整的生态栖息环境切割成了“生态孤岛”。

大象在生态孤岛中生活,就增加了跟人类接触的机会,它们容易走着走着就到了人类所开拓出来的地方。这也是过去几年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云南象跟人发生冲突或者意外的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象走进村庄,保护农民们辛辛苦苦耕种的劳作作物,同时保护大象不受伤害,我们会在村庄旁边建食物源基地,这种做法在全球范围都很常见。

食物源基地会是专门提供给大象的食物,包括芭蕉、甘蔗、玉米等。但这样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大象会开始变得习惯一次性、集中性地吃东西,甚至它们开始懂得欣赏人类的农作物,从过去有什么吃什么,开始挑选什么好吃。

北师大的报告提出,目前国内对亚洲象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工作没能与时俱进,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也缺少针对性的法规。

另外或许跨国合作也很重要。其实我们说国内有300头亚洲象,但是对象而言,这只是整个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区域。

02.

大象与人形成了独特的关系

那么,到底有没有纯粹天然的象或者动物这回事儿?这句话或许很奇怪,从大象没有养在动物园里的角度来讲,它们是野生的,可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常年以来也已经适应了人类环境,知道了人类的存在,并与人类展开了某种互动过程,你很难说这不会影响到它们。

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都是因为受到人类的影响,逐渐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比如说我们家里的小猫,很多猫的爪子都是白色的。可是你知道为什么猫爪子是白色的吗?

其实想想看这并不天然,目前通行的看法认为家猫的祖先生活在埃及附近,譬如非洲野猫身上鲜有白色毛皮 。

因为猫如果维持野外生存状态,要在野外猎食或者躲避天敌,而它的爪子是白色的,或者它身上有一定面积的白色的区域,它会很容易被发现,不利于捕食和躲藏。

我们现在看到猫长出白色的毛发,其实有人认为这是人类驯化的一个结果。因为人类好像很喜欢它们这种白色,通过挑选,慢慢地家猫就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样子。

那么,大象跟人也有这种奇特的关系吗?

其实是有的。2007年,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大象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大象可以辨认不同人类部族的特别气味,我们人自己可能没办法分清楚,但大象很敏感。

并且他们发现这个国家公园里面的大象对一个叫马萨伊族的部族特别敏感,相比之下,它们对同一个地区其他部族的人的衣服就没那么敏感。

如果它们闻到了马萨伊人衣服的味道,就会立刻躲开,并感到非常害怕。而马萨伊人有很长久的猎象历史。这就是人跟象之间逐步形成的某种关系,它知道人会对它做什么,哪些人会伤害它。

图片

更有趣的是,连那些刚刚出生,从来没有见过马萨伊人的小象在闻到了马萨伊人的味道,或者看到他们标志性的民族服装时,都会非常警觉。

这说明大象是能分享经验和记忆的,象群里面的其他成员会传播知识给小象,让它知道你要小心这种味道,这是很复杂的一种沟通过程。

慢慢地,很多学者逐步发现象群的集体意识或者集体经验分享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事情。大象有个相当复杂的集体经验网络,而这个网络中间有一个“核心大脑”,这个核心大脑就是成年的母象。

象是母系社会的社会动物,它们的大家长都是一个年长的雌性,而年长的雌性是能够掌握整个象群里很多重要的经验和记忆的。所以它有能力领导大家前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带着大家去解决,而小象会跟着它长大,慢慢学习怎么样生存下去。

象很聪明,它是少见的能够天然理解人类手势的动物。大象看得懂我们的动作和身体语言,它们对于人类其实已经非常熟悉了,反过来,人类也感觉到大象对我们而言好像是一种很特殊的物种,尽管象跟我们不一样,但我们还是会有种很奇怪的熟悉的感觉。

因为我们发现大象的社会关系太像人类了。比如象群之中,如果有成员生病,其他的象会过去搀扶它,帮它寻找食物,如果病的情况不太妙,鼻子抬不起来,别的象会自己用象鼻给它喂水。并且,遇到很困难的事情时,它们会用鼻子像手一样来摸摸对方,彼此安抚。

更有名的当然就是它们的哀悼仪式。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亚洲象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是非洲象很常见。当遇到象群之中有成员死亡的时候,整个象群会沉默下来,然后围绕着已死的成员,此时唯一的声音是它们检视死亡同伴时鼻子缓缓呼气的声音,它们会用脚指甲和脚底温柔的抚摸着尸体绕圈悬空转,再次抚摸,最后默默地用树叶或树枝覆盖尸体。

如果大象经过的时候看到有大象骨骸在路边,它们也会进行同样的仪式,默默地靠近,然后开始抚摸,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用鼻子一再翻转头骨,用后脚抚摸长骨头。

大象或许拥有我们以为人类才能拥有的资质——死亡的感觉以及自我意识,也就是察觉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有时候我们看到大象,你会感觉到那仿佛是另一个人。

前些年迪士尼重拍了经典的动画片《小飞象》,你可能没看过,但是你或许听过这个故事,一个小象从小就有招风耳,而耳朵让它能够飞,后来它成为了一个大明星。

可是,小飞象的原型是一头真实存在过的大象,那头大象名叫Jumbo,在当年被称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象。

Jumbo原来是在苏丹边境的一个小象,但它没有很大的一对招风耳,并且它特别瘦。当它被抓的时候,象群赶紧过去救它,结果这些母象被猎人乱枪打死,而且还在Jumbo面前,要拿它们的象牙去卖。

因为Jumbo是头小象,身体很瘦弱,他们把它卖给了动物商人。Jumbo被不断地买来卖去,最后落脚到了伦敦动物园。它一到伦敦动物园就很受欢迎,因为那个年代并不是有那么多人能够看见活生生的非洲象,而当时这种动物园其实也是一个马戏团。

为了让这些动物顺从的演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那么由于Jumbo经常被饿肚子,所以它就吃了很多观众看表演隔着栏杆丢的垃圾,甚至包括硬币。

Jumbo常常被捆绑起来,我们甚至能够想象它可能会发展出某种的精神疾病,Jumbo晚上常常会焦躁,有时候会变得非常狂野,管理员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给它灌酒,让它酒精麻痹,安静下来。

Jumbo第一次遇到真正有人对它友善,是它5岁时的驯兽师,叫Matthew Scott。他看到Jumbo的身体严重的溃烂,非常瘦弱,觉得很难过,开始好好照顾它,Jumbo逐渐开心起来,觉得至少有一个人对它示好,它的身体也好起来。慢慢地当地的小朋友都好喜欢Jumbo,它成了伦敦家喻户晓的明星级动物。

后来,Jumbo长大了开始长象牙,为了磨牙会常常撞护栏,动物园觉得这样太危险,得把它卖了,驯兽师跟它一起去了美国。

有一天晚上表演结束后,驯兽师带着它从表演的园区回到火车车厢,却被一个行驶中的火车突然撞上,然后Jumbo伤口流血不止,15分钟之后断气身亡,驯兽师趴在它身上痛哭,这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为他痛哭的人。

Jumbo虽然死了,但是马戏团的老板觉得这头大象太有名,就算死了,还是可以赚钱,于是把它弄成了标本来展览。而因为大家解剖它,才发现它的体内堆积了多少硬币。

小飞象的故事,其实在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后来的人要弥补当初的遗憾,弥补我们对它做出的伤害。

03.

人与象之间,出现了关系的新契机

说回我们的云南,起初听到这群象往北直接走去的消息的时,我想起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就是英国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伊懋可写的《大象的退却》,这本书在2014年出版,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著作。

图片

看理想app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第5季里,有一讲提到了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象的故事。这部书很有意思,它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今天说国内的亚洲象都在云南附近的边境地带,可是历史上却不是这样,很多证据表明,中国在很早的时候,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

生物学者和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商朝,河南这些地方的黄河流域还是有野生象群的,因此我们中国人才会自古以来就对象那么熟悉。

至少甲骨文里面就总是谈到象,因为象就在生活范围的周边,你能见到它们。可是慢慢地,大象却逐渐消失了,然后一路退走到云南,这就是大象的退却。

为什么大象要一路不断的往西南撤退?一来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的地带,它的气候环境更适合大象生存,但是气候变化巨大,象只能往南走。

图片

另一个因素或许是更重要的因素,农耕文明发展的非常快、非常活跃,象就成了人类的敌人,过往人类持续地捕杀,它们就逐渐萎缩。有人认为,在这几千年的人类与象的相处过程中,象已经传承了一种对于人的可怕记忆。

最近很多人说这群亚洲象很凶,要小心。但其实比起非洲象,亚洲象相对温驯,它们害怕的是人。

如果遇到威胁,它们觉得不可回避的时候,大象可能会主动先进行防御性攻击。于是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那些悲剧。

但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从这一次这批云南象的漫游历程来看,人类跟它们的关系说不定会有一个新的契机。

大多数人觉得象群可爱,当有博主扎堆跑去跟拍象群,会引来大家的不满,因为大家担心这会影响大象的迁徙,把大象吓跑。

或许,这证明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改善,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动物的生存问题,并不断反思,终将有一天,人类与自然界会寻得一个平衡。

图片

*本文整理编辑自《八分》第289期,有删减与增添,小标题由编辑添加,完整内容可移步看理想App内收听。

八分》第三季 

▼长按图片识别,继续一起观照这个世界▼

图片

图片

配图: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与象共舞
音频编辑:大壹
内容编辑:汁儿
监制:猫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