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丁小悟典 2022-04-02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41章

人的智慧和领悟力不同,行为的打开方式也不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境界。

老子根据不同的人对道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把闻道悟道的人划分为3个层次,即上士、中士、下士,3个层次的人对道的体悟不同,领悟水平不同,因而对道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0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是指悟性高的人,也是悟道较深的人;“勤”,勤奋、勤勉;“行”,实践、践行。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意思是,上等悟道之士听了道以后,努力去实践道。上士为什么会非常勤勉地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因为他们听懂了道,能够心领神会道的奥妙之处,体悟到道的精神实质,并对道深信不疑,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就是积极努力地实践它,使自己与大道完全融合。

在一些人的眼里,道是一种信仰,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应该终生奉行。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了道,晚上死了也不觉得遗憾。

由此可以看出上士的特征:对道有着深刻的体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够把道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实践一辈子,直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天。

孔子评价他的弟子颜回对道的坚持,“其心三月不违仁”。这里的“三月”不是指3个月,而是指很多个月,也就是长久。颜回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并且把“仁”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之中,始终不会离开“仁”,应该说颜回就是上士。

而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道代表正确的做人做事的规则和规范,不但要知道,要理解,而且还要照着做,这样做,准没有错。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02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是那种理解力、领悟力处于中层的人;“亡”,同“无”,“若存若亡”的字面意思是若有若无,在这里是指将信将疑的意思。领悟力中等的人听了道之后,将信将疑,因心存疑惑,践行道的时候是时断时续。

中士听人讲了道之后将信将疑,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身觉悟的局限,不能准确把握道的精神实质,半信半疑;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全面系统,一鳞半爪,对道一知半解,理解不透,甚至似是而非。

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对;什么是不正确的,不应该做的,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中士之人,对道也懂得一些,对于一些事情也能判断出对与不对,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又不是全懂,不能全然按照道的要求去做,时而实践,时而疑惑,疑惑便会犹豫不定,在半信半疑之间徘徊。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还有一种情况,对道不能完全投入其中,不能持久坚持,时不时地会放纵自己一下,不懂得应该精进,用一生去实践自己认可的真理,不能把正确的道理转化为指导行动的强大思想武器。

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属于中士之人,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知道真理是好的,认可真理,有是非观念,知道对与错,但是只能断断续续地坚持一段时间,坚持不了长久。

相对于颜回能长久地坚持“仁”,孔子说而其他的人,“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有的只能做到数天,有的最多坚持个把月,也就是只能在短时间内坚持“仁”,而不能持久。

孔子的弟子冉求说,孔子之道好是好,可是自己能力不足,言外之意是自己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孔子就批评他说,由于能力不足半途而废,起码说明行动了,而他是根本就没有行动。孔子实际上是在教育他,学习了道就要马上行动,行动后要坚持下去,不能懈怠,更不能找各种原因为不坚持而开脱。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以冉求为代表的这一类人,懂得道的好,却不能长期坚持,就相当于中士。

03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下士”是什么人呢?应该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天资低、悟性差的人,对道一点也不开悟;一种是不认可道的人,对道持否定的态度。这些都是见识浅薄的人,他们的眼光永远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东西,看不到未来的回报,付出了就要马上回报,眼下看起来没有回报的事,坚决不做。

下士听到了道,就大笑它。下士为什么要大笑呢?

因为,第一种人悟性低,只能理解浅近的道理,而理解不了大道,不懂得道有多好,听道就像听天书一样,觉得不知所云;第二种人认为道是荒诞不实的,觉得传播道的人纯粹是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一听道就放肆地哈哈大笑,便会愚昧无知地嘲笑修行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浅陋而无见识之人,往往会嘲讽他所不理解的真理,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常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指的是那些有见识、有思想的人,他们看得比常人远,而没有见识的人因为看不到长远,就不能理解那些掌握真理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无知嘲笑先知,甚至迫害告知,如布鲁诺因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视为“异端”,活活烧死。

然后,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如果不笑,也不足以称之为大道了。

道很玄妙,它的本质隐于表里,只有那些有见识、看得远的人才能体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悟性差的人参不透大道,如果他们说自己明白了道,这就说明他们所说的不是道。

所以,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一定要向有见识的人请教,而不要向愚者征求意见,愚者要么是给不出什么意见建议,要么是给的意见不一定是好的建议,反而会误事。

结束语

中国有句老话:“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悟道的人很多,能彻底悟透道的人不多,而悟透道并能实行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段话也恰恰反映了老子所说的3个层次,悟道较深的人是深信不疑,全面去实践;一般人是半信半疑,断断续续;不开悟的人是完全不信,不但不去做,还嘲笑真理。

闻道悟道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对道的领悟的程度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不同,境界也不同。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要尽量从高处看人生,即使不能做到上士,也要尽量不做浅薄无知的下士,对于不了解的人和事不要轻易嘲讽,以免使自己显得浅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