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去北京游学,遇上一位中医教授,他说:遇到肝不好就喝药的,都是鸹貔,并说了一个养肝诀窍,开始我不信,翻看了多次《黄帝内经》,我才佩服中医的妙处。 2006年,当时我和几个同行,报名参加了一个北京游学,一方面参观北京的景点,一方面互相学习中医。 第二日早上我们去北中医附近跑步。我们住的地方刚好离那里很近,正好趁着晨跑的时间,能去看一眼心心念念的北中医。 5点左右开始跑步,没想到附近已经有很多人晨练,我们随人到了一个小公园,各种锻炼项目随处扎堆,我们坐在一旁休息。 此时看到一个板正的老人,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手拿着一本书在看,一手拿着木棍挥动,我以为他是练武的,便没有在意。 正巧一旁的人将毽子踢到老人面前,他合上书弯腰去捡,我看到书名《黄帝内经》,我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便上前打招呼。 我先是自我介绍了一番,此时老人说:哈哈哈都是同行啊,我是一位中医教授。 我俩聊得不亦乐乎,他很懂我,说起话来格外舒服。 此时我问到:看您拿着《黄帝内经》,能否问您个问题? 教授:但说无妨,知无不言。 我说:肝不好整什么汤剂好一些? 教授思考一番说:遇到肝不好就喝药的,都是鸹貔。 他见我不信,便继续解释了一番,并说了一个养肝诀窍,我听后如获珍宝,颇有收获。 再次回到医馆,我研究了3日,终于彻底弄清楚。 【肝不好的症状有这些,不妨自测一下:】 眼睛——眼睛不舒服,出现干涩、模糊等问题 面色——皮肤变差、变黄,粉刺明显增多 嘴巴——口干口苦,经常出现口臭 指甲——发黄,易断 腹部——肚子胀气,经常放屁 食欲——食欲减退,恶心厌油 睡眠——失眠、多梦,疲乏无力,容易困,精神状态差 心情——烦躁不安,抑郁焦虑,爱发火 两便——尿黄尿少,大便燥结 【肝不好的人,老教授为什么不推荐直接吃药呢?】 不管是健脾,还是补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药,其实,这是庸医所为。 现在的人,十之八九脾胃都是寒的,这个不可否认,而药的话,它能呆得住吗?都还没来得及吸收,就随大小便排出去了,何况,肝不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拿下的,长期的药物是必然会伤肝肾的。 在中医眼中,脾胃属土,肝脏属木,汤药性质太烈,喝了会损伤脾胃,那肝自然也好不了,为了养肝而损伤了脾胃,这叫得不偿失。 老中医还说,不管吃的是什么药,其中的毒性都需要肝脏来分解代谢,他的肝已经不好了,此时还要工作,那么更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肝脏也好不起来。 听完老中医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便问他不喝药该怎么治,不能放着不管吧?老中医说如果不能喝汤药的话,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中医上讲药食同源。 我说:“食疗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是效果也太慢了吧。” 老中医说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对,《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茶说的就是茶汤,效果很快,作用也很明显,现在大家喝的茶饮,就是药饮的雏形。 后来老中医给了我一个方子,是他们家祖传的,专门用来养肝,村民们都用这个方法,效果非常不错。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天人合一,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而肝主疏泄,因此有 “春宜养肝”的说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决明子、大麦、大枣、栀子、甘草、橘皮、桑叶等植物泡水后对于我们肝脏的养护非常有效果,这也是老中医的独家食补小茶方,药食同源原理如下: 1、甘草: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2、菊花:清肝明目、去肝火、润肠排毒 3、决明子:入肝经,清肝降火,养护肝 4、桑叶:排毒素,通便。 5、栀子:通便润肠,止咳化痰。 6、橘皮:温补肝肾,清肝明目。 以上几种养肝食材,科学配伍后组成草本益甘茶,比单吃一种食物的养肝效果要强得多,每天喝1-2杯。这个方法,采取的是喝茶的方式,不需要每天熬药,弄得满屋子的味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