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在雷宋村问一个正在收拾地的女人,向南沿洛河是哪个村? 她说,是东湾西湾。话没落点,笑着又补充了一句,是蒲城的“台湾省”。 赶紧拿出地图。这是一张大荔县行政区划图,是结合朋友手绘地图一起用的。 这里要感谢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他们发明了地图。 在探看洛河中,一张地图清晰地了解了县(区)、镇界限,铁路、公路、河流走向,沿洛河主要村庄的名字,遗址,旅游点,等等。最关键,看到了在大荔界内完整的洛河。 从雷宋村起,洛河将有一段时间“游离”在蒲城县域,那里,有两个村,一个东湾,一个西湾。 东湾西湾对于蒲城,好像台湾对于大陆。于是,当地人戏称这两个村是蒲城的“台湾省”。 洛河从雷宋出大荔到在疙台回到大荔界内,共拱出去两个大的弯道。一个是“半个树叶”状的弯道,另一个是大“几”字形弯道。连接两个大弯道的,是一小段河流。东湾村大致方位就在这一小段河流的正北方向。 西湾村半包围在半个树叶那个弯道内,在东湾村正西偏一点点北。雷宋村在西湾村正北偏一点点西。似乎很绕口,脱离地图,我只能用文字这样表达。 其实,东湾和西湾只是位置相对而言,于河流丝毫不伤任何感情。 在雷宋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村庄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在洛河拐弯的地方? 洛河在雷宋村头由西向东再向南拐的弯比较大,水流也比较快,应该是西边地势高的缘故,但水面一直延续着和前面一样的浑浊。 河岸有十几株老树。乌鸦穿梭在缠绕的枯藤间发出呱——呱——凄厉的哀鸣。想起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好,此时暖阳当空,春色正浓,我也不是漂泊不定,穷困潦倒。 河岸拐弯的地方有一个管理水电的人住的小房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电房”。房子低矮,里里外外还不是很乱。河岸有一条水管子直下到河里,河里有我叫不上来抽水用的水泵之类的整套东西。紧靠河水,有一个废铁船,一条钢丝绳一头系着船,一头绑在岸上面的果树上。使劲拽了一下钢丝绳,很勒手。 房子后面种了几行菜,有蒜苗,菠菜,青菜。河水浇菜方便。住在这里的那个人一定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勤快人。 沿着河岸溜达。这里的地沙质大一点,脚踩进去发出轻微的沙沙沙的声音。很奇怪,一个名词突然就演变成了一个象声词。更奇怪的是河岸的沙上有些地方敷了一层薄薄的红颜色的细沙,很薄很薄,随时有被风吹走的样子,也很少。它们从哪里来?地理这个东西还真难琢磨。 河边很静。是那种让人安静的静。而一切来源于视觉的开阔。 是的,洛河从东湾开始基本离开了铁镰山带来的相对参照,同时也摆脱了它带来的束缚。 从东湾村向西向北看去,那一脉山已经是略显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且向西,似乎看到的是渐渐矮去的余脉。 视觉开阔,似乎吸气呼气也顺畅了很多,从乾坤湾一路下来铁镰山带来的隐形压抑在这里得到了完全释放。 有人说,河流和山脉像一件衣服的衣襟,宛若天然屏障守护着城市和村落。 明隆庆年间,渭南老城重修,西门取名“襟湭”,其义取自湭河贴西城而北归渭水,故曰“襟湭”。 李自成在韩城西城门留下“梁奕西襟”,也是说梁山像衣襟一样护卫在韩城古城的西部。 这是我知道的两个离我距离最近的明确记载“襟”的地方,也始终认为河流只称得上是城市或者村落的“襟”。 可是,洛河对于埝桥镇阿河村,用一个“襟”字形容就太过小气,太过狭隘。不信,你看地图。 从埝桥镇紫冯村向南,至羌白镇寺前村,洛河似乎像一个被老师训斥了多次后幡然悔悟的高三学生,收敛了心性,心无旁骛一股脑地低头向前,几乎成了端端的一条南北直线。 当然这是笑话,当地人说,是这一段地形走向以及地貌结构比较规整的缘故。 阿河村东边是洛惠渠,引自洛河水。西边和南边,洛河从寺前村向东,在阿河村正南,经过一个有一点点像阿拉伯数字“2”的形状,至南高迁村向西南流去。阿河村像一个婴儿紧紧裹在洛河母亲的怀里。 感动是因为突然想起干干净净的婆和婆干干净净的房子。想起那些年骑车子给婆去拜年在婆热炕上热热闹闹的样子;想起爱人说,没有婆就没有他弟兄几个。想起弟说,他最爱吃婆做的篦底子。 婆是爱人的外婆。其实我和她相处时间并不长,但我和她有感情。婆埋在阿河村西已经很多年了。再不能多说,说多了都是伤感。 阿河村有阿河、紫冯两个自然村。相传东汉时期,朱、冯两姓人在此建村,并以姓氏得名“朱冯村”。清同治年间朱姓衰落,因村东有一紫阳宫,取其“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遂将村名改为“紫冯村”。建国后,紫冯村和阿河村合并共称阿河村。 探看洛河还有一个未曾预期的收获,那就是看到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乡愁气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展现。 比如村镇标识牌。内容上体现了村历史时间变化、文化历史渊源,经济产业链以及人均收入情况等各个方面,外观设计美观大方,适应了新形势下村庄和群众对审美和文化的追寻,不论是发展经济、走亲访友还是旅游玩耍都发挥了很好的指示功能。同时又浓缩了浓浓的乡村气息,还提高了整个乡村的环境形象,称得上是一个村镇的文化金名片。 廉政文化墙是阿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村北,有一个廉政教育基地,通过简洁明了和易于理解的人物故事文字,配上生动的图画和警醒格言,不仅增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也在村民教育中营造了积极、健康、廉洁、向上的社会风尚。 在紫冯村,原想着年龄大的人知道的多,就问一六十多的妇女紫冯遗址在哪里,她略有点不好意思,说不知道。邻家一个不到三十的女青年说,就在村西头,有碑子哩。 紫冯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渭南市大荔县埝桥镇阿河村。遗址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50米,遗址范围内发现少量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黑彩带纹、弧线三角、绳纹等。可辨器形有盆、钵、罐等。据采集标本的判断,紫冯遗址属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是研究洛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重要资料。 河滩地里,白的,是一架一架的大棚,里面是一根根带刺的新鲜黄瓜。和大棚交错的,是成片成片的葡萄架,黄瓜和葡萄是这里的主导设施农业。 河滩泥泞,那天没有看到洛河。但心里那条洛河,从未停止流淌。有一句顺口溜“高寺前,低户军,圪里圪崂迷失村(明水村)。”这里说的“高寺前”就是洛河岸边羌白镇的寺前村。 寺前村北,洛河从村头崖下东折后自西向东而过。村子到河岸走土路也就是十几分钟时间的距离。 离近洛河,寺前村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植西瓜和甜瓜。揭开一个大棚口的帘子,一股热气立即扑面而来,眼镜片很快就凝结了一层水汽。天气回暖,棚内温度约摸有三十度左右。取下眼镜,才看清大棚里有四行整整齐齐多半拃高的瓜苗,叶子翠绿,长势喜人。长长的水管子顺着瓜苗行子铺过去,方便浇水又不浪费,多有智慧的果农!没有大棚的地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那地垄样子,也是要建新大棚的阵势。 这里,几乎看不到去年洛河暴涨的痕迹。是寺前人勤快,早早收拾完了战场残局,还是河水就没有淹到这里? 踩着松软的土走到河岸边,突然发现,呵!河岸这么高! 仔细回想了一下,一路走来,洛河每一段都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水流对两岸的侵蚀程度差别不同,右岸陡峭,多悬崖土楞,左岸平缓,多小颗细沙粒。右岸河流伸进岸内,左岸河岸伸进河内。 在寺前村的洛河,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南河岸有明显的剧烈坍塌留下的锯齿状,而且有的部分几乎是悬空的感觉。而对岸,是一弯美丽精致的河漫滩。 第一知识点,凹岸和凸岸。把河流的正中心当成河心,河岸线凸向河心的一侧为凸岸,河岸线偏离河心的一侧为凹岸。 第二知识点,为什么凹岸是侵蚀,凸岸是堆积。答案是,河流转弯时,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而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在凸岸因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河漫滩。 当地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说,原来的寺庙早都不在了,倒是村里有一个药王庙,每年二月二都会有一些人来拜一拜。他爷小时候药王庙就有,算了算时间,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了。 药王孙思邈在八百里秦川是一个人人知其大名,处处有其传说的济世奇人,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走卒贩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医学领域更是将其奉为“药王”。除过药王故里耀县,在很多地方都有供奉孙思邈的药王庙,而且每年都有庙会。在沿洛河的羌白镇阿寿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四社八堡的上万名群众用当地传统形式迎接二月二药王孙思邈的祭祀。庙会有蒸面花、烧衣服、送面花、接药水、祭祀还愿、分馍祈福等民俗内容,涵盖了大荔刺绣、花苫鼓、庙会、面花、剪纸、跑骡车等多个省市级非遗项目。 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对良医诊病方法的总结,那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就是,既要有赳赳武夫的自信,还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既要有遇事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有不贪名、不夺利的气节。这是良医的诊病方法,又何尝不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最根本要求。 洛河像一位智者,在进与退中平衡,转弯与直行中思考,高潮与低潮中调整。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只不知名的鸟在岸边起起落落,叽叽啾啾,它们悠闲的样子应该就是得了“道”的样子吧。 闫孟秋, 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总编:夏春晓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