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

 新用户11472092 2022-04-03
作者 :  徐 慧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辨证论治 马光亚
  
  马光亚(1914~2005),原籍湖南湘潭,中国百大名医之一,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马老医学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从医60余载,尤擅长治疗肝病,对肝炎的治疗,见解独到,屡起沉疴。笔者有幸师从马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祖国医学对肝病记载较多,可散见于“胁痛”、“黄疸”、“疫毒”等论述中。马老强调中医临床,审证必先求病因,纵观肝炎全程,风寒、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为多见。马老通过多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认为其辨证分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疾病的病因,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二是按疾病的转归分为脾虚型、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兹将马老对各型的辨证和相应治法、选方介绍如下:
  
  1 辨证选方
  
  1.1 风寒型 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 风寒袭表 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 风寒半表半里 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 风寒人里 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治法:温里散寒。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 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
  1.2.1 湿邪在表 临床主要表现:头重,身倦,项强,筋骨酸痛,口不渴,舌苔白滑,脉缓。治法:发汗解表,胜湿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或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1.2.2 湿重于热 临床主要表现:黄疸较轻,身倦,头重,胸闷纳呆,胁胀,口淡不渴,渴亦不多,小便短少,便溏或不爽,苔白腻或厚腻微黄,脉濡缓。治法:利湿清热,醒脾疏肝。方药:茵陈四苓汤合平胃散加减。
  1.2.3 湿伤肠胃 临床主要表现:黄疸,食人即吐,胃呆厌食,胸闷或腹满或腹痛泄泻,全身倦怠,皮肤发黄,舌苔厚腻。治法:燥湿健脾,理气和胃。方药:平胃散合藿香正气散加茵陈。
  1.2.4 热重于湿 临床主要表现:多有发热,或发黄,黄色较鲜明,胁腹胀痛,口苦而干,思冷饮,烦躁不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红苔黄或苔中黄厚乏津或燥,脉弦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退黄。方药: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或用大柴胡汤加茵陈清热利湿;热甚者也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1.2.5 湿热并重 临床主要表现:既有身重肢倦,头重,胸闷呕恶,脘痞腹胀,厌食油腻,昏瞀,脚跗浮肿等湿象;又有身目发黄,发热,烦躁,口渴口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气臭,舌红苔白腻或厚浊或黄厚而腻,脉弦而有力等热象。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甘露消毒丹;或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马老认为湿热并重型湿象与热象两者不必同时具见,只要互见一、二即可认定,因热人肝经,挟有湿邪,常易将热邪封蛰不出,必须佐以如枳实、郁金、橘红、竹茹、菖蒲、桔梗、厚朴等辛开宣气之品,化湿醒脾,气行湿行方能净除邪气;便秘者必下之,方可减其病势;如兼挟表邪,头痛,骨节酸楚,时有恶寒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解表药,见效比较快。注意治疗此型,不可纯用、久用苦寒,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1.3 脾虚型 马老认为脾虚之因有三:一则肝病最易殃及脾经,损害脾胃而成脾虚之证;二则肝炎多因湿热所致,非用苦寒之药不可,但如过用或误用,都可致脾阳亏虚;三则因湿邪困脾,为重浊之阴邪,久留不化,容易遏伤阳气,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力。
  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消化功能差,服药时间长,因此在辨证立法、遣药组方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胃气,治疗应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治疗原则,健脾培土以荣木,杜绝肝木乘克脾土。马师将脾虚型又分为脾气虚、脾虚气滞及脾阳虚三种情况。
  1.3.1 脾气虚 临床主要表现:以倦怠乏力为主证,或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少纳呆, 或食后饱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六君子汤加黄芪、茵陈、藿香;或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3.2 脾虚气滞 临床主要表现: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消滞。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1.3.3 脾阳虚 临床主要表现:脘腹胀满或疼痛,喜温喜按为主证,或见口粘口淡,食少纳呆,嗳气,呕吐,水泻腹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有齿痕等。治法:温中祛寒,健脾补气。方药:理中汤;或以实脾饮治之。胁下不舒加柴胡、白芍、当归、砂仁;余热未清,小便黄加黄柏、砂仁。
  
  1.4 阴虚型 肝炎淹缠不愈,热甚则伤阴,如治疗过程中过用香燥之剂或苦寒药应用较久,都可化燥伤阴,使肝阴内耗,演变成阴虚之证。
  临床主要表现:两胁隐隐疼痛,悠悠不休,咽干口燥,头晕目涩,唇焦唇红,皮肤枯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法:滋阴柔肝,养血生津。方药:甘露饮;或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1.5 气滞血瘀型 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液的运行畅通无阻。反之,肝经气郁,湿伤气,热伤血,湿热胶结,脉络必瘀,致气滞血瘀。
  马老强调此型是久病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时辨证需认清病之所在,在气在血,是实是虚。望诊如见舌黯,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面色晦黯,目睛见瘀点,腹部现紫筋及朱砂痔即可断其有瘀证。问诊如胁腹部刺痛不移即为血瘀;肋下不舒,腹胀痛无定处,上下左右移窜者为气滞。切诊如按胁腹部有硬块,重按不痛是肝已僵坏;按之呼痛者,是内部炎肿,为热证;按之不硬,无弹力,软如绵絮者为虚证。
  气滞者,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茵陈或四逆散加郁金、香附、茵陈。亦可佐加理气药如:白豆蔻、砂仁、佛手、青皮、乌药、川楝子等。
  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

减。亦可佐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三棱、莪术、茜草、马鞭草、刘寄奴等。
  
  2 病案举例
  
  例1:风寒半表半里之肝炎案
  张某某,男,21岁,家住台中县丰原市中兴路。1996年7月14日初诊。自诉患乙型肝炎年余,曾就诊中医多处,但服药终不见疗效,肝功能不正常。欲请马老为其诊治,经多方探询,终于找到马老之居所。症见:口干身倦,胃纳不香,喉壁见红点,午后面微红。问其有无其他不适之处,患者沉默寡言,欲答不答,其父陪来在侧,言其没有显著之病症。马老以为病逾一年应已伤及阴液,治应滋阴柔肝,养血生津。处方:丹参15g 首乌9g 玉竹9g 天花粉9g麦冬12g 扁豆9g 桑皮9g 赤芍9g 柴胡9g丹皮9g 石斛9g 黄芩9g甘草3g。
  二诊:上药进6剂,口干减轻,食欲增进,唯肝功能未见改善,继用前法。
  三诊:突见患者穿衣较多,有畏寒现象,表情似有难忍之处,始言觉筋骨酸痛已久,自认为与肝炎无关,甚不在意,昨日感冒,筋骨酸痛更厉害了,且有口苦胁痛之象。至此,马老觉此为风寒由表人里之少阳证,因而肝炎迁延甚久不愈,改用荆防败毒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处方:绵茵陈30g,羌活9g,独活9g,荆芥9g,防风9g,柴胡9g,前胡6g,黄芩9g,川芎6g,茯苓9g,薄荷9g,枳壳6g,半夏9g,桔梗9g,甘草3g。10剂,水煎服。服后大效,去医院抽血检验,大有进步,后用此方加减服一个月再去检验,已完全正常,后以他症来诊,肝炎未见反复。
  按:马老常常强调:今之医者,凡是讨论流行性肝炎的病因,辄谓湿热为患,往往忽略了肝炎亦有风寒为患,且风寒之邪,极易蕴为肝炎之恶候。此病案即可证明风寒之邪为肝炎病因之一,表邪不解,肝炎不愈;表邪一解,肝炎愈后不再发。马老治疗肝炎有表邪之证,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屡屡见效。
  例2:脾阳虚之肝炎案
  谢某,男,51岁。1989年7月14日初诊。患者罹患乙型肝炎年余,先住医院治疗,不见疗效,回家自服生草药,初尚有效,久亦无效,且演变成腹泻之症,继改请某中医诊治,服龙胆泻肝汤,腹泻更甚,终成鼓胀。就诊时患者诉腹泻如水,一日十余次,食欲不振,食后觉腹部满胀,望其腹部胀大如鼓,按之柔软如棉,舌苔白腻,脉沉弦。马老以为此是误治所致之脾阳虚证,必须温中补脾。处方:西党参9g,土炒白术9g,炮姜6g,厚朴9g,茯苓12g,草豆蔻9g,老木香6s,炮附子9g,大腹皮9g,茵陈12g,炙甘草3g。
  7月23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2剂,腹泻即止,服7剂,腹胀即消,原方加黄芪30g,扁豆6g。
  三诊:上药进14剂,食欲正常,大便恢复每日一次,肝功能检查已接近正常,最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补骨脂、茵陈,服30剂而痊愈。
  按:此患者自服生草药,初见效,屡服不效,因脾阳受损,沦为腹泻之症,后服龙胆泻肝汤,苦寒败胃,脾阳更伤,腹泻更甚,致成鼓胀恶疾。马老一再强调:有些医者医治肝病,不懂辨证,凡见肝病就认为是热证,主张用苦寒之药,把龙胆泻肝汤当成治疗肝炎的万灵丹,这是错误的。苦寒药对肝炎热重型有效,但亦不可久服,否则损脾败胃,常使患者成中寒之证,殊不知有些肝炎是寒证,非附子、干姜不能奏效。此证是因此而成,故用理中汤合实脾饮加减温中而愈,足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方为十全之法。
  
  3 结语
  
  马师认为:临床任何疾病,都可以八纲来辨证施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期缠绵,反复发作,久病常累及诸脏,其发生发展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是标,患者体质状况是本,正虚邪实,内外合邪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临证必须四诊合参,细微辨证,谨守病机,辨清病位及病邪主次,辨别证型而进行诊察,若能抓住主要病机,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大多数慢性肝炎是可愈或取得良效的。如遇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里同病者,治疗时宜做到有步骤,体实邪盛者,治标为急;体虚邪实者,固本为先。根据具体证候,灵活变通,或一法为主,或多法联用,病证不同,处方便不同,所谓有是证用是方。在具体用药时,注意掌握用药法度,清热不能一味苦寒,以防伤脾;理气活血不能过于燥烈,以防伤正;化湿不宜燥烈太过,以免伤阴;养阴又不能过于滋腻,以防碍中助湿;温阳又不可伤阴。做到攻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总之,中医治疗肝炎应时刻遵循辨证论治这一精髓,绝非用一法、一个通治方、一个秘方所能胜任的。
论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8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6/view-2554981.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