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的五脏属性看,中医学所谓之。肾,除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系统外,还包括内分泌和脑的部分功能,它在人体功能上极为重要,故称为“先天之本”。由于妇女具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特点,而这些生理特点都与肾有密切关系,故从肾论治月经病在妇科上运用尤为广泛。本文仅就笔者从肾论治月经病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作一简要总结。 1、肾与月经的关系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健康女子一般到十四岁左右开始来潮,到四十九岁左右绝经。中间行经时间,大约三十五年。无论是月经的初潮、绝经,还是中间行经时期,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因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而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相滋生,成为月经的基础物质另一方面,肾精又能产生肾气,而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物质,也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之一,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否依时而至,任脉是否通畅,太冲脉是否旺盛,皆决定于。肾气的盛哀。所以说:“胞络者,系于肾”,“冲任之本在肾”,“经水出诸肾”。若肾的功能正常,其他脏腑无病,则子宫有规律、周期性地出血,经常不变,信而有期;反之,肾的功能失常,出现肾阴虚,肾阳虚甚或阴阳俱虚的情况,则就会影响到月经,从而引起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证。本着治病必求其本之理念,笔者认为,各类月经病证在治疗上皆应从。肾论治。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经水不调,病多在肾”,故主张:“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而“脾肾之中,尤以肾为重要。”故主张采用或兼用调补肾之阴阳来治疗。傅青主也认为:“经水先期量多,谓是肾中水火之旺;先期量少,谓是肾中火旺水失,其所以或前或后,或断或续,主要是肾气虚或肾气不固。”所以从肾论治月经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 月经先期: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致肾气不守,封藏失职。证见经行先期,量少,色黯淡,腰腿瘦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固肾调经,方用固阴煎为主方加续断、枸杞等。 2.2 月经先后无定期:可因。肾气虚弱、封藏失职,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错乱,先后不定。常见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黯淡,质清,腰骶疼痛,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细尺弱。治宜补肾调经为主,亦以固阴煎为主方加减。 2.3 月经过少:可因禀赋肾气不足,精亏血少所致,证见月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疫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治宜补肾养血调经,方选龟鹿饮加当归、白芍等。 2.4 痛经:肾气本虚,或因房劳多产,伤精耗血,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更失濡养,以致作痛。证见经行后一二日小腹绵绵作痛,肢软无力,经行量少,色淡,腰部疫胀,或有潮热、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调经,养肝止痛,方用调肝汤为主加杜仲、续断等。 2.5 闭经: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以致精血亏少,冲任空虚。证见月经初潮应至而未至,或潮后复闭,兼见头晕耳鸣,腰腿疫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偏肾阴虚者,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而干,脉细数。偏肾阳虚者,则见形寒肢冷,夜尿量多,舌淡苔薄,脉沉迟。治宜补肾养肝调经,当归地黄饮加减,偏阴虚者,去当归,加龟版、麦冬、丹皮、地骨皮,偏阳虚者,加肉桂、巴戟等。 2.6 崩漏:肾阳虚或肾阴虚都可引起崩漏,阳虚者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血色晦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用右归丸加黄芪、补骨脂等。阴虚者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或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以滋水益阴为主,佐以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 2.7 绝经前后诸证:主要由肾气衰弱,冲任虚衰,天癸渐竭,阴阳平衡失调所致。临床上有肾阴虚、肾阳虚及阴阳俱虚三种情况。阴虚者头晕耳鸣目眩,五心烦热,腰膝疫痛,经来量多或漏下淋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阴,佐以潜阳,用左归饮加制首乌、龟版或用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晦黯,形寒肢冷,纳少便溏,面浮肢肿,尿频或失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扶阳为主,佐以温中健脾,用右归丸合理中汤治疗。若时见畏寒,时见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瘦乏力,舌苔薄,脉细,为阴阳俱虚,宜补肾扶阳,益养冲任,用二仙汤合二至丸治疗。 3、病案举例 3.1 月经先期:黄某某,女,20岁。本县人。1998年2月12日初诊。自诉3月来,月经每次均提前来潮,9-12天不等,量少,色黯淡,腰膝疫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询问病史,知其自幼体弱多病,既往经史16(3-5/29),上次月经来潮为1月22日,此次又提前10日来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守,封藏失职。治宜固肾调经。方用固阴煎加减。处方:人参15g,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菟丝子、续断、枸杞子各12g,远志、五味子、炙甘草各lOg。共服12剂。3月6日月经来潮,仍感腰膝疫软,但精神转佳,上方加桑寄生、杜仲各12g,继续调治2月余而月经正常。随访观察2个月,月经周期正常无异。 3.2 痛经:高某某,女,30岁。本县人。2003年5月9日初诊。经期小腹绵绵作痛,经量少,色黯质稀,腰骶痛甚,伴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多梦,苔薄黄,脉细弱。患者多产(顺产1胎,流产4胎),伤及肝肾,致使精血亏少,冲任不足。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产生痛经。予滋肾调经,养肝止痛。方用调肝汤加减。处方: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桑寄生、杜仲、续断各12g,阿胶、怀山药各10g,夜交藤20g,甘草6g。共服15剂。6月11日经来,12日诊,诉腹痛及腰骶部痛有所减轻,但感两胁胀痛,于上方中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服10剂,痛经痊愈。 3.3 闭经:杨某某,女,35岁。本县人。2005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闭经半年。患者自1年前人工流产手术后,月经失调,后期,量少,至2005年4月停闭,至今未行。患者神疲体倦,腰膝痠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干、苔薄白,脉细数。询问病史,知其早婚(18岁结婚),多产(顺产2胎,流产4胎),损伤肾气,以致精亏血少,冲任空虚,遂成闭经。诊断为肾阴亏虚型闭经。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当归地黄饮加减。处方:熟地黄30g,怀山药、山茱萸、麦冬、龟版、丹皮、地骨皮各15g,杜仲、牛膝各12g,甘草10g。共服药10剂。11月4日复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失,腰膝瘦软、头晕耳鸣也有所减轻,于上方中加鸡血藤20g、首乌15g,以增强补血之效,连服1个月,经行如常矣。 3.4 崩漏:林某某。女,47岁。本县人。2006年7月26日初诊。月经紊乱已1年多。既往经史14(3-5/30)。上次月经于6月20日来潮,经期3天。此次月经于7月12日来潮,至今未止。证见月经淋漓不尽,色淡质清,小便清长,畏寒肢冷,面色晦黯,腰腿疫软,舌淡苔薄,尺脉沉细。此为更年期肾气渐衰,冲任虚衰,封藏失职,不能制约经血,乃成崩漏之证。治宜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用右归丸加减。处方:制附子、山茱萸、鹿角胶各10g,熟地黄、怀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覆盆子各12g,黄芪、仙鹤草、乌贼骨各15g。共服6剂。经血已止,但仍感腰膝瘦软,形寒肢冷,改用肾气丸以温补肾阳调理之,连服2个月,病告痊愈。 4、结语 总之,月经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病机理是复杂的,由于。肾与妇科生理病理关系密切,所以多从。肾论治。在治法上有滋补和温补之分。但也不可忽视调理其他脏腑的作用。这就需在临证治疗时佐以养肝、健脾、调冲任等方药。临床必须认真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可执一法一方,这样才能使肾之阴阳达到相对地平衡协调,充分发挥肾的正常功能,因冲任调和,月经才能正常来潮。(杨蜀雅)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