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什么是有价值的思考?

 东西二王 2022-04-03

思考不是一件高深的事,而是一种很日常的行为。

比如当听到别人一句话时,会习惯性想一想有没有道理,那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当听说一件奇闻轶事时,会想想这件事合理吗,为什么会发生,说明了什么之类;当看到某个场景或被某个场景吸引时,会习惯性的想想为什么会发生,或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或如何避免发生。

人为什么常常陷入思考?

既是天生又是需要。小孩子因为大脑活跃又没有任何“定见”,所以总喜欢问为什么,即使不问,我们也能经常看到ta好奇的眼神和表情。而成年人,因为需要经常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有意识无意识的做出各种判断和选择,所以日常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

有时候是为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最常见的,因为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工作要处理,很多问题会发生。

有时候是科学研究需要。比如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更多事实(实验),经过各种分析方法验证,确认一个规律或结论(观点)。

有时候是纯粹为消遣。我们一天会看到无数的现象或变化,一只猫的各种行为,一只狗的各种行为,远处的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常走的一条路平时车多今天为什么没人?正在无聊时看到什么都会琢磨琢磨,当消遣时间。

什么一个有价值的思考?

无论基于什么目的的思考,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思考包含的三要素是:事实(真相) (逻辑)分析 观点(结论)。基于准确的事实(真相),通过正确的分析,得出明确的观点或方法。

什么是事实?

事实既指具体具象的东西,比如正在发生的一件事,身边发生的事,网络上的事,新闻联播里的事;有时也是虚拟但可量化的东西,比如一份数据,个人行为数据,企业的数据,一个行业的数据,政府每年发布的各种数据。

正确的事实是思考的基础。我们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听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需要去确认和验证,科学上叫实验。

事实是得出一个正确观点(结论)的基础,没有事实或虚假事实就经常得出一个观点(结论),很大程度是一种忽悠,比如成功学和鸡汤学。

如果事实有问题,再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方法,得出的观点不能说没意义,但怎么说呢,很容易成为谬论。

但基于同样的事实,不同的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观点(结论),同样的分析也会得到不同的观点(结论),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火药,能放出不一样的烟花。

所以,我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看到,而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一个人的观念最终造就了一个人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什么是逻辑分析?

简单说就是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来说,小学初中所学都已够用。

比如减法于加法和除法于乘法,叫做逆向(反向)思考;初中多项式里的合并同类项和分解因式,让我们理解如何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体现象里总结出普遍规律。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用普遍常识理解判断各种复杂现象。比如层出不穷的很多骗局,往往用常识就能识破,不需要高深专业的知识。

证明题里会有猜想/假设/推理,函数和几何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初中所学基本让人具备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思考方法。

大学所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一个人相对普通大众,在某一领域有不一般的专业能力,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比如导弹、火箭和高科技,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再如何聪明,也是从事不了的工作。但没上过大学不影响一个人在政治、商业领域取得好成就。

什么是观点?

观点(结论),是一个人得出的看法。

观点大部分时候没有对错之分。比如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觉得国家越来越强大还是对当前的社会非常悲观,都是正常的。因为可能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事实,即使是同一事实,因为教育、经历等形成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Ps.觉得强大的并非全部是爱国人士,觉得悲观的并非不是爱国人士;觉得强大不一定获得在人生中获得很大成就,觉得悲观的人并非会一事无成。)

我们不是用自己思考得出的某一观点,向他人证明自己优秀,聪明或强迫他人接受,而是要明白,别人也会有一个思考过程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会倾听理解下他人的观点,可以互相讨论彼此的观点,还会就观点得的过程,基于的基础互相交流。

不因身份、地位、财富等不同,而不尊重一个人的思考和观点,甚至打压 或强迫。

很多时候,一个客观观点(结论)需要从不同的事实和不同分析方式不断去证明。比如,新闻联播里的社会更真实,还是社交网络的社会更真实?如果都不是,那么真实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新闻联播和社交媒体里的社会都是真实的。自由客观的媒体是一个社会文明,民智开启不可或缺的,但媒体很大的一个天生的不足叫选择性报道。新闻联播选择报道的新闻是政治的需要,社交媒体里的传播的新闻是商业的需要。

但社会是一个无数个面组成的多面体,新闻联播和社交网络分别是无数个面中的一个面。都不能代表真实完整的社会状态,如果我们真想了解,是需要走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需要看各类的数据,需要了解各类经济和科学规律。显然,这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的,个人一生的命运或小日子的温馨,大概率和历史的大风大浪离得很遥远。

无知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一种是意识到自己经常很无知,对于这个世界其,很多人很多事。前者会因为无知而自大,后者则因为知道自己无知而变得敬畏一切。

思考不是能力是素养

思考是个习惯,时间久了跟吃喝拉撒一样会变成无意识的部分:听说一个事会无意识的琢磨下为什么和是什么,听到别人一句话也会无意识的琢磨下ta为什么这样说(想)。不会轻易盲从,也不会情绪化,从而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思考本身是一种素养,不算是一种某个个体能力或品质的证明。芸芸众生有身份、财富等等各种不同,大家之间的能力或品质没有那么大差距。对于boss来说,需要能理解并寻找选择不同阶段的员工合理培养,而非一视同仁。

这套方法论的一个应用

我一直相信员工选择大于培养,大部分持久的关系都是如此,比如朋友、恋人。

比如对于基层的员工,是“任务 方式 完成”思维。给予明确的任务,员工怎么干通过什么方式完成是boss不需要关心的,重要的是能完成。是否能完成往往取决于态度,到不了体现能力的阶段。大多数boss不会给新员工大大超越他能力的任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老板可能不会安排工作或者心里总打小九九。

对于中高层,是“目标 方式 完成”思维。需要给的是明确的目标,不再是具体的事或任务。中高层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怎么实现,boss不需要太多过问。不过问不代表不关心,发现员工完成目标的过程有困难,要助力一把。员工完成目标后帮其复盘,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优秀的boss会不断帮员工实现目标,而不是总想员工干完又能给他赚多少钱。

每件任务能完成是做事态度的证明,早期和能力关系不大;一个目标一个目标都能实现,是做事能力和态度的结合。选择每件任务能完成的员工和一个一个目标都能实现的员工,即无意识中具备思考素养的员工,去培养。如果只是依据个人喜好或所谓眼光选择员工,boss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是更多麻烦和痛苦。but,以上的前提是会分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