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溜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经的郄穴。具有清热解表,消肿止痛,调理肠胃之功效,根据其穴性,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炎腹痛、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前臂疼痛等。 本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温,温热;溜与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乃气血深聚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温热,穴为阳气所注,故名。 另解义:温,为温热,温暖的意思,溜,即为悄悄走失的意思。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行至本穴后,由于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也会缓缓的散热蒸发,情形如同悄悄溜走一般,不被察觉,故名温溜穴。别名:蛇头,池头,逆注。 【定位】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如下图 ![]() 图来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 【解剖】 在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针刺时针尖经过组织】 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桡骨骨膜 【取穴方法】 1、侧腕屈肘,在拇长伸肌腱与拇长短肌腱腕上桡侧之凹陷处与屈肘成直角时肘弯横纹尽头处之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取穴。 2、先确定阳溪穴和曲池穴。阳溪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上翘时,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曲池穴在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头处;二者之间的距离为12寸,取其中点,向下量一横指(拇指),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横径为1寸,就是温溜穴。 【主治病证】 1、急性肠鸣、腹痛等肠腑病证; 2、疔疮; 3、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头面病证; 4、肩臂疼痛。 【操作方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疼痛。 【常用配伍】 1、配合谷,治头痛; 2、配曲池,治喉痹不能言; 3、配仆参治癫疾; 4、配掖门、京骨,治狂仆; 【保健按摩】 突然流鼻血时,用拇指压迫温溜穴,可快速止鼻血。经常手凉、手心冒冷汗的人可多揉此穴,能驱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