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5-08 来源:江苏省畜牧总站 浏览:41921 评论:0 江苏省地方禽种主要有狼山鸡、溧阳鸡、鹿苑鸡、如皋黄鸡、太湖鸡、高邮鸭、昆山麻鸭、太湖鹅以及盱眙鸡、菱塘鸡、徐海鸡等。地方禽种既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价值极高的经济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还是未来家禽品种改良和适应生产条件变化、保持生产长期持续发展的遗传基础。畜禽品种资源更多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和育种作用,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公益性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形势发展的有效保护途径应当成为行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2000 年以来,为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农业 部《种畜禽管理实施细则》,我省制定了《江苏省种畜禽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和审定、种畜禽生产经营等作了相关的规定。2005 年《畜牧法》颁布以后,农业部和省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关规章,我省成立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省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所有这些工作对于推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了鹿苑鸡、狼山鸡、太湖鸡、如皋黄鸡、溧阳鸡等一大批优良地方禽种资源,培育出邵伯鸡、雪山鸡、京海黄鸡、苏禽黄鸡2 号、苏邮1 号蛋鸭、扬州鹅等新品种(配套系),表1 为江苏主要禽种资源保种现状。 溧阳鸡:2002年根据溧阳鸡原有的体型外貌和品种特征,在其原产地溧阳西南部丘陵山区茶亭、 社渚、周城、殷桥等地,收集了原种母鸡380 多只、原种公鸡65 只,建立原始保种群,经过9 年的提纯复壮和扩繁选育,现已形成了60 个家系、3 300 只种鸡规模的保种群。 太湖鸡:1997 年从无锡市滨湖区大浮镇西林村、军南村、宜兴市太华镇等交通闭塞的农村和边 缘山区农村50 多个农户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太湖鸡进入无锡市祖代鸡场保种,然后从保种群中精选出300多只母鸡、30多只公鸡进行保种选育,开始太湖鸡的保种扩繁和选育工作。 如皋鸡:1998 年在如皋市搬经镇新建如皋黄鸡原种场,并在全市及相邻县的8 家农户养鸡场, 选择购买2 500 只如皋黄鸡种鸡,集中到原种鸡场,采取个体选择与群体闭锁繁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如皋黄鸡进行系统性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至2004年,经过6 个世代的选择,遗传性能基本稳定。目前,原种场存栏规模1.5 万只,社会农户饲养原种鸡2万只,全市原种鸡3.5万只。 鹿苑鸡:为了保持鹿苑鸡的优良肉质特性和传统外型(即四黄),提供加工叫花鸡等区域高端 市场消费需要,2003 年开始按照鹿苑鸡的特征特性,从5 000 只的大群中挑选1 500 只作为基础群,开展保种选育工作。针对市场需求,发展林地生态养殖,发挥铒食、铒草、铒虫能力强等特点,提高鸡肉品质;引进矮脚鸡、安卡红等鸡种进行杂交,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太湖鹅:2006 年开始,以苏州葑门家禽孵化有限公司太湖鹅种群作为基本群,在全省范围内进 行资源整理,组建了太湖鹅的不同家系,开展太湖鹅的抢救性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展太湖鹅的联合育种协作,太湖鹅资源场的建设选址和建设规划。 高邮鸭:饲养数量在1997 年曾一度下降到2万只,以后开始逐渐上升。由于实行原种场保种 与社会化保种相结合、封闭式保种与开放式保种相结合、保种与选育推广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家系选育群和核心群,实行随机交配、自繁自养和表型选择,2002 年在高邮市存栏种鸭2 万只,里下河地区4 县11 个乡镇存栏纯种高邮鸭20 余万只,年饲养商品鸭200 万只,生产性能基本稳定,完好地保存种质资源的类群差异性,避免了优良基因的流失。 狼山鸡:2002 年建立保种群,对狼山鸡进行系统性的提纯复壮和品种选育工作研究。至2004 年,经过6 个世代的选择,遗传性能基本稳定。目前,原种场存栏规模1.5 万只,社会农户饲养原种鸡2万只,南通市原种鸡3.5万只。 昆山麻鸭:为了有效保持昆山“爊鸭”和“鸭卤面”等食品的传统风味,2002 年开始在昆山市张浦 镇重建了昆山麻鸭原种场和淀山湖养殖基地,在进行认真考证、确认没有混入外血的前提下,从本地较为偏僻的农户和洪泽县共和镇某农户处收购591只昆山麻鸭,恢复了对昆山麻鸭的繁殖、选育、提纯复壮和保种工作。截止2005 年底,张浦场存栏328只,其中公24只,母304只,淀山湖场存栏242只,其中公22只,母220只。累计推广苗鸭122万只。 2 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保种工作 地方禽种资源的保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国家所有,企业签约保种,财政定额 补贴,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原则,实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保种模式创新,建立完善地方禽种的保护体系,建立种质监测评估体系,实现畜禽遗传资源规范保种和有序开发的良性循环,促进我省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种的关键是长期维持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相对稳定,并保持品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既要防止优良基因丢失,又要尽量减少遗传漂变和近交。 坚持原产地保护和集中保护相结合的保种模式。 态和社会条件的适应性;以保种场形式为主,每个品种宜建立2 个以上保种场(群体),以丰富血统结构,增强保种安全性;对于数量和分布极少、暂时未发现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濒危禽种,要探索建立基因库,实行重点集中保护,集中财力和人力,节约保种成本。 探索家系保种和群体保种相结合的保种方法。 度要求,每个品种公禽不少于30 个家系。同时,笔者建议,为了有效维持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除了以家系为单元进行保种外,对每个品种还需要建立一个或数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并且实行随机交配,维持原有的饲养管理方式,使之尽量不受选择、迁移、突变和遗传漂变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于,在保种场以外,探索建设相配套的保护区,或由农户直接饲养,实行开放式保种饲养。 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强全社会对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资源保护的自觉 性,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全面推进保护工作;将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扶持,用于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动态监测评估、资源调查与测定等;逐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支持有关单位、个人、民间资本投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通过建立民间育种协作组、保种协会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实行签约保种,订立保种合同,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监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投入机制。 3 实现地方禽种的有序开发利用 当前,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围绕品种开发产业时代,资源保种与开发利用二者相辅相成,只有 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禽种的优势性状,形成商品生产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才能促进保种工作的良性循环。强化本品种选育力度。本品种选育是提高本品种生产性能和稳定利用杂种优势的前提和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地方家禽的肉质性状,是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也是地方家禽的优势所在;而生长速度、料重比指标,多属中等以上遗传力的性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本品种选育,定会收到实效。地方家禽的选育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唯有全社会凝聚共识,各级政府部门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产学研等部门联合协作攻关,才能扎扎实实推进。值得注意的是,选育工作必须与保种工作严格分开,不得在保种群体中开展选育工作。重视专门化选育和联合育种。 比品种间大,而且各个群体都相对独立开展选育,有些已形成了一定特色。据此,可根据各个群体的特点,突出个别性状分别进行数代选育。然后开展配合力测定,综合优势性状,推动地方家禽的专门化选育工作。开展跨场新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选育,实现大规模跨场种畜禽配合力测定,筛选适合规模饲养、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高效杂交组合、区域性优化组合的配套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全省联合育种体系,推动优质地方家禽的品种创新。有序开展杂交利用工作。 种利用体系,以原种场为龙头承担纯种选育和配套系筛选工作,扩繁场承担以地方家禽为基础的二元、三元杂交繁育任务,积极开发以地方家禽为基础的特色优势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组织推广,以市场消费促进企业保种选育,形成商业化开发式保种模式,真正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优 集成推广地方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