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抵当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如何?

 中医知识圈 2022-04-03


导读:今天学习刘奉五先生对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看法与思路,欢迎讨论。

子宫内膜生长于宫腔以外的异常位置而引起病变和症状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的出血。但是血无出路,停留于局部组织中,因而引起痛经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

图片
01

刘老医生体会,本病是由于死血(瘀血)凝结胞宫、瘀滞流注于经脉脏腑所致。

造成瘀血的原因,可能是外受寒凉,或因气滞血瘀而致。

瘀血停留,日久可以化热,若因患者体内素有蕴湿,或气滞湿阻,湿热互结,则可兼见下焦湿热之象。

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为主。方用抵当汤与八正散合方加减。

若偏于下焦寒凝,则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法,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因为本病的病理实质是死血瘀阻,使用一般活血药难以使之消散,正如有些医家所说“凡人身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无生气者难治”。

所以他在治疗本病时不论寒热均可以抵当汤为主方。

图片
02

例一:刘XX,女,37岁。

初诊日期:1975年7月1日。

主诉:行经腹部剧痛12年之久,近3年来症状加重。

现病史:患者于15岁月经初潮起即有痛经,12年前难产后痛经加重。

1972年8月起痛经更为加重,经期痛苦难忍,吃止痛药物已不能缓解,每次月经期间均不能坚持上班。

平时腰痛,腹胀,白带量多。月经中期少腹也疼痛难忍。产后12年未再受孕。

曾在某医院检查发现子宫后壁有多数结节状物,触痛明显,宫体不活动,双侧附件均有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输卵管造影及诊断性刮宫均未见结核性病变。

末次月经为6月18日,行经4天,月经每次都提前5至6天。量较多,色紫有血块,经期自觉身热,口干,便燥。

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略红、轻度糜烂。子宫体正常大小,后位,活动欠佳。后壁有大小不等的小结节及明显触痛。

双侧附件均有不规则包块(右侧约3.5×3×2.5cm,左侧约3×3×2cm)与周围组织粘连,压痛明显,活动欠佳。宫骶韧带增粗有剧烈触痛。

舌象:舌质暗红。脉象:弦滑。

西医诊断:①子宫内膜异位症。②继发性不孕症。

中医辨证:胞宫血瘀,下焦湿热。

治法: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药:桃仁二钱、大黄一钱、水蛭一钱半、虻虫一钱半、川楝子三钱、延胡索三钱、五灵脂三钱、没药一钱、瞿麦四钱、萹蓄四钱、木通一钱、车前子三钱

治疗经过:

7月16日复诊时称上方服10剂后,腰痛及腹痛明显减轻,但在经期腹部仍剧烈疼痛。月经于7月13日来潮,行经4天,色红紫有块、量偏多。

上方去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加丹参、制香附、乌药各三钱,以加强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并因腹泻大黄改为五分。

继服10剂后,平时腹痛,腹胀及经中期腰痛减轻。7月31日,开始加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力,上方去木通、车前子,加三棱、莪术各三钱,当归一两。

8月18日复诊,上方服10剂后,平时腰痛及月经中期腹痛消失。8月7日,月经来潮自觉血流通畅,微有小腹痛,行经3~4天,血量及血块均较前减少。

内诊检查:宫后壁之小结节及附件包块均较前缩小。

按上方再服20剂后,经1975年7月1日~1975年10月5日的3个月的治疗,共服中药50剂,平时腰痛及月经中期腹痛消失,共行经4次(7月13~17日,8月7~11日,9月4~8日,9月29日~10月1日),除第1次腹部微痛外,其他3次痛经现象基本消失。

内诊检查:子宫后壁小结节基本消失,双侧附件包块完全消失。周围粘连部分亦消失。嘱仍以前方每于月经前服药10~15剂,以巩固疗效。

例二:袭XX,女,30岁。

初诊日期:1974年8月29日。

主诉:经期小腹剧痛7个月。

现病史:既往无痛经史,1972年初开始经期小腹痛,某医院查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曾注射胎盘组织液2个月无效,内服甲基睾丸素2个月,以及注射青链霉素治疗,经期仍腹部剧痛难忍。

经前期小腹冰凉,得热则痛减,大便时腹痛加重,每次行经均须注射止痛药,方能缓解。月经量时多时少、色暗、有血块。若血块排出量多时,则腹痛减轻。

经妇科检查称宫体内有结节样物。

舌象:舌质淡。脉象:沉弦。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寒凝经脉。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制香附三钱、川楝子三钱、桃仁二钱、当归三钱、小茴香二钱、五灵脂三钱、生蒲黄三钱、益母草三钱、延胡索三钱、赤芍三钱

治疗经过:

9月8日复诊,本方共服6剂,9月6日按时行经,未见腹痛,曾加减使用过乌药二钱,葫芦巴三钱,没药一钱,橘核三钱,荔枝核三钱,继服15剂后,10月5日经来仍有腹痛,上方又服12剂。

11月1日经来有轻微腹痛,按本方加减共服40余剂,经期仅有轻微腹痛,已不需要服用止痛药。但是,大便时仍有小腹痛,平时小腹发凉。

1974年12月追访时称病情尚稳定,行经腹痛已很轻微。曾经妇科复查,宫体内的结节未见减少。有时行经尚有腹部发凉或腰痛。

拟以下方继服:小茴香三钱、葫芦巴三钱、延胡索三钱、肉桂一钱半、五灵脂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二钱、没药二钱、赤芍二钱、吴茱萸二钱、炮姜一钱

图片
03

按语:

例一,属于胞宫血瘀,下焦湿热。患者月经先期、色紫有块,量多,均为血热之征,经期小腹剧痛。舌暗红,脉弦滑均为血瘀脉阻之象。

平时腰痛腹胀,白带多,月经中期少腹剧痛,属于湿热下注。治宜活血祛瘀,清利湿热。

以抵当汤为主,佐以活血理气,清利湿热之品。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苦寒,入血分化瘀血,清解血分中之伏热;水蛭、虻虫蚀死血化瘀血;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没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利下焦湿热。

药后,平时腰痛、腹胀及月经中期腹部剧痛,有所减轻。但剧烈痛经依然如故。

前方去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等寒凉之品,加强行气活血之力,如丹参、制香附、乌药、三棱、莪术等,并曾用过当归一两以调经止痛。

全方以活血祛瘀消癥为主,行气止痛,清利湿热为辅。

经过8个月治疗,共服中药50剂。药后3次行经情况良好。不但症状改善,而且内诊检查尚称满意。

例二,则属于气滞血瘀,寒凝经脉。

患者经期腹痛剧烈,小腹发凉,得热则痛减,经血色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均为血瘀阻络之征。在治疗上仍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温经止痛。

方中桃仁、益母草、赤芍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失笑散祛瘀止痛;川楝子、制香附理气止痛,小茴香温经。

以后也曾加减使用过葫芦巴、乌药、没药、橘核、荔枝核等温经散寒之品。

随访时,行经仍有轻度腹痛,及少腹发凉,内诊检查宫体结节并未消失。可能是所用的温化药物力量不足,或疗程太短。

通过上述二例,初步看出,偏于湿热型者疗效尚好,对于虚寒型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