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上巳节,以水制火祓禊祈福

 福秀成霞斋 2022-04-03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

01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流行,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

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后汉书》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兰亭序》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修禊之会。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诸多世家大族的文人雅士,共赴“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行酒赋诗。

诗最后被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作序,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堪称千古佳话。

到了唐代,上巳节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宋代以后,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不见于文献记载,但有一些习俗仍在流传。

时至今日,上巳节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02

上巳节与世界水日神秘契合。

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决定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随即,中国将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法宣传周,简称“中国水周”。

稍加对比就会发现,两个节日的时间节点是重合的:按中国夏历,1993年3月22日是二月三十,传统的上巳节是夏历三月三,两个节日仅相差几天,如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也算进去的话,正好把上巳节覆盖其中。

为什么是重合的?时间节点的契合也许是冥冥中的必然,是一种文化本源的回归。

《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曰洗碟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疢是中医称之为内热、上火疾病的统称。许慎《说文解字》:“疢,热病也。”

“巳”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六个数,古人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子月”,第六个月即四月,称之“巳月”。

四月是“巳月”,是“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之月,人容易患上虚火旺盛的内热之疾。

于是,古人就赶在“巳月”到来之前,用一种活动驱逐阳气,以防患内热之疾,这一天即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叫做“上巳”,活动形式是大家到东流的河边去泼水、玩水。

水与火是相互制约的,即水可以克制火,也就是讲,通过泼水、玩水可以预防或治疗人的内热之疾,护佑人们在一年之中不生病。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