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母亲(十一) 油毛毡情结

 闹市孤猴 2022-04-03

                                                 油毛毡情结

  


       油毛毡是用植物纤维动物的毛制成的,经过浸透沥青后成为建筑材料。具有韧性好,不透水的特点

        我从小只知道家乡用茅草盖屋,七十年代初期头一次看到油毛毡。

       那年不知从哪来了一支地质队,叫六五四队。开始来了二三十人,后来有上百人。就在我们村子对面山的山顶上安营扎寨,可能就是要地质考察吧。

       他们要在山腰修建房子,包括住宿、办公、食堂、机房、工作间等,需要当地人帮助建房。我们生产队也分了几间,刚好农闲父母亲都去建房了,我在读书没参加。


       晚上母亲从工地回来,给我们讲了许多她在工地看到的新鲜东西,最令她难忘的是油毛毡。她对油毛毡赞不绝口,光滑又平整,一捆就盖一大片房顶。我们家要是又那东西盖房,那该有多好!

      我感觉既然有这种东西就应该有卖。我知道地质队的物资转运地在铺下圩,星期六放学回家我特地绕到那里打听卖油毛毡的事。在那里我看到被围了很大一块地方,各种物资堆积如山,当然也堆着许多油毛毡。

       很多人在那里领物资准备运走,不少是熟人。我还碰到一个我们村的李大叔,他也是来运油毛毡进山的。他说他一天来两次,每次两捆,可得四元钱,当时是普通工人三倍的工资。他以为我也是来但油毛毡,我说不是。

  

       我只想打听买油毛毡的事,看母亲那么喜欢我必须试试。我找到了他们的工作人员问这油毛毡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长沙。我又问哪里有卖,他们说哪里也没有,这是国家物资。这把我的热情一下直降的冰点,一点希望也没有。与其空手回去,不如也背油毛毡挣点运费吧。

       我作了简单的登记后就领到一捆油毛毡,他们告诉我有三十公斤重。我背在肩上试了试,感觉没问题,就踏上回家的路了。

       挑夫的路是异常艰辛的,我这回体会深刻。最初的三公里是顺利的,刚刚背上感觉不是太重,道路平坦。爬山后开始感觉困难,力气越来越小,油毛毡却越来越重。拼着意志连爬了三道山坡,来的山腰一段平地,我汗水湿透了全身,已经精疲力尽了。山腰的平路上,由于肩膀疼痛不受重,我不停的交换肩膀,来到小河边时两个肩膀都磨破了。

  

        过了小河就是地质队驻地的山脚了,也是最艰难的路程了。大概有三公里远的路,全部是一步步的登山,途中要走过闻名的十八弯。我休息很久后,鼓起勇气抱着油毛毡开始登山。不久又碰到村里李大叔下山回家,看到我的狼狈样子他笑了。我也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能不能把这该死的油毛毡抱上山去。过了大约半小时,母亲来了,她听李大叔我的情况就赶来了。

      母亲带了个背猪的背架,要我把油毛毡放在背架上,用绳子固定后自己驼油毛毡着上路了。  她命令我回去,油毛毡交给她负责。等我到家看到她已经走完了十八弯,我一直注视着她的身影一步步上移,最后到达目的地,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真的非常恨自己没用,这点小事也做不了,还连累母亲。晚上母亲回来給我一元钱运费,我说:“我又没有运到,不要!”还说:“以后再多的钱我也不背这鬼东西了”!母亲看到我生气,乐了。

  

        什么叫世事难料,七年后的夏天,我居然又和油毛毡打上了交道。有一天吃晚饭时母亲告诉我们,说地质队全部搬走了,许多人都去捡东西,我们家是不是也去看看?父亲说都是些烂东西不去。母亲说其他的她也不想要,就是想去拆些油毛毡回来盖屋,家里的茅草屋顶总是漏雨。我觉得可以去看看,我们全家第二天清早就带着工具去了。

        到哪里看到去捡东西的是人山人海,但大部分是捡家具和建材,拆油毛毡的不多。可我发现好的都拆走了,我们只好找了一栋废弃机房屋面拆了起来。由于油毛毡一块就是一大片,只用普通钉子固定,拆起来比较简单和顺利。我和父亲在屋顶拆,母亲和小妹在地上收卷,不一会就拆了有四十平米。感觉差不多了,我们每人跳着一担回家了。路上小妹还笑我说:“哥哥你不是永远不背这鬼东西了吗”?

  

        到家吃过中饭,母亲由于要准备猪饲料和草料,急忙出去了。我和父亲有点迫不及待,我们掀开屋顶的旧茅草,准备盖油毛毡。其实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把油毛毡按从下到上铺好,再用钉子固定就行了。

        父亲问我油毛毡哪面朝上,我不假思索就说应该是按原来的。因为原来朝上的一面已经风吹雨打老旧,而朝里的一面还比较新,在家中看到也舒服些。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大功告成,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杰作了。

  

        晚上快睡觉时突然下雨了,我跟母亲说:“这以后你就没有雨水接了”,真的有点洋洋得意的味道。我们全家人都盯着屋顶看,不一会出事了,开始漏雨了。而且越漏越大,几乎是往下注水,连接漏都没有办法接了。父亲说可能是老的不能再用,我说:这该死的油毛毡就不是好东西,专门害人“!还说明天就把它掀了。

        母亲并不着急,她披着蓑衣提着马灯,爬到屋顶仔细观察漏雨的点。然后慢慢的说:”你们应该是盖反了“。接着她解析道,老的油毛毡有很多钉子眼,每个钉子眼周围又凹下一个小圆坑。一下雨雨水到先到这些坑里,然后顺着钉子眼往下漏,漏雨不大才怪呢。如果把它翻过来,小圆坑就往上了,雨水就不会往下漏了。我们半信半疑,明天就翻过来试试吧。

        果然第二天翻过来后不漏雨了,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后小圆坑在慢慢恢复,钉子眼也慢慢消失了。还真的过了三年不漏雨的平静生活。

        我开玩笑说母亲与油毛毡真的有缘,母亲微笑不语,有几分得意。其实是母亲做事认真细致,遇事从容不慌,困难面前勇敢面对和克服的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