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神在针灸施治过程中亦是较为关键的步骤,《针经指南》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开宗明义,“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素问·针解》,“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以上诸篇论述无不体现针刺治神的重要性。 治神以医者为主导,精神专直,针刺后仔细感受针下感与病家身体的冒寒冒热的变化。同时不断询问病者患处有无减轻,使病者的精神集中于患处,而非被针的穴位,至于穴位处仅需询问有无循经感传即可。 在《灵枢·周痹》篇中提到一有意思的现象,“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意思是当身体某处疼痛时,精神会集中于此处,精神集中会使气血聚集而发热,从而疼痛解除。这是在没有医者参与的情况,笔者认为针刺即是医者精神与病者精神都聚集在病者患处,再加上针刺气至病所的作用而起效。 笔者数年前曾有幸接触悬针,并亲自体验过,后来也试验过。悬针即针者、病者互相隔开并各自闭眼静坐,针者仅在手中捻针施术而让病者穴位产生热胀等针感。笔者后来试验之,为人取太冲、太溪敏感者则能出现循经感传到大腿甚至进入小腹。笔者以为悬针的针感皆在于医患二者精神专注而与针不甚相关,治神在针刺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注: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