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强调的就是“百善孝为先”,父母抚育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家中的长辈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如此恩情,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还清。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在与家里老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逐渐产生厌烦和无奈的情绪,对于这种情绪产生,我们也不必谴责自己,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人走向内心“成熟”的标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抵抗生命自然衰老的进程,我们终有垂垂老矣的那一天,回头再看年轻时候所热爱的事物和喜好,也会产生可笑和怀念的心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新一代又开始流行的新兴趋势和完全不同的思维差异,我们也会感叹时代发展之快,岁月不等人。 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描摹了老年人消极的人生状态:“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有些时候,在看到菜市场、公交车上的老年人,我也会思考当我步入耄耋之年的情形,但思想落后、难以快速上手和接受崭新的想法和观点,并不是我们现在在家中对老年人产生厌烦情绪的真实原因,问题不在于老年人的行为模式,而是我们的成长和思维的转变,让我们和家中的老人渐行渐远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家庭地位和家中主导的话语权也在缓慢地易手,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在家中和父母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多,到成年之后,思想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代沟”越来越明显,伴随着这种精神层面的嫌隙不断扩大,我们在内心中也会和家中的老人渐行渐远。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开始无法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我们的思想频率和思维层次不再能够产生共鸣,同时我们关闭了沟通的渠道,相互理解就变得越发困难。 追溯其源头,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常常被家长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或者附属品,家中的大小事,一断于家中的长辈。部分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比较强势和控制欲较强的性格,但伴随着我们的长大,他们发现还想要像小时候让孩子对自己听之任之,变得愈发困难了,这样的落差感也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地想要夺回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这时孩子和家中老人的矛盾就会更加激烈,争吵的频率也更高。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就是很多老人,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已经退休或者是退居二线,将生活的重心和精力都向子女和家庭方面倾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很多在家中的老人会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强加在子女身上。与此相对的,一个人在成年之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了界限感,他的自我开始凸显,三观逐步成型,无论是和父母还是家中的其他长辈相处,年轻一代都会更注重自我,而极力摆脱家庭的束缚,对于已经经济独立的子女来说,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现代的家庭关系模式当中,和上世纪那种唯父母命是从的相处模式已经大不相同,年轻的观念逐步占据了主流,而一些老的和传统的观念也逐渐地淡化,甚至被人们所摈弃和淘汰,劣币驱逐良币。在现在的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当中,也犹如一个小型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我们成长和独立的过程中,会逐步淡化家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人的成熟包含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长大后与家里亲人发生意见相左或者争议的时候,就是从心理上逐步争取独立的标志。从心理学上来看,一个人如果开始看到与亲人之间的界限,不再无条件服从和依赖亲人的时候,正是自己心理变成熟的开始。诚然,我们在这里谈的心理成熟,并不是说要与亲人断绝关系或者明确地划清界限这样冷酷无情的情况,而是在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或者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理智的看待事情的本身,而不是盲目的偏袒和全盘受到亲人的影响。在我们进入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开始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知,比如开始将亲人和自己划清界限。是我而不是我们,虽然亲人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血缘关系,但是依然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家中的老人想要对我们施加控制和压力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反感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就能更加容易得去理解和接受这个现象,当我们的人格趋于独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无法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理智的判断,要依靠父母的照顾才能够生活和成长,同时在年幼时期,我们也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多都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和学习。但是作为人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深入,人们会越来越清晰和确定地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凭借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解决一些问题,独立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会刻意尽量不受他人的影响和意见左右。 也就是说,心理上的成熟和独立,体现在家庭生活当中,就是能够对所有事情自己做出决定。与此同时,家中的老人不断地想要控制和左右我们的想法,这就让我们难免会对他们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这也是我们要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参考资料: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