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继恩 去年还是前年,记不太清了: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公众场合被人问倒:九乘以八等于多少?首相大人答曰:现在不回答这个问题。 又听说:大英教育工作者来中国考察,高价买走了小学生的乘法口诀表,视为至宝。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了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片中所述,不知与前面两件传闻有否关联。 纪录片中,英国某处一所叫做“博航特中学”的学校来了几位中国老师,用中国方式教授一个50名学生的(九年级)班级。其中,李老师(女)教中文,她来自南京;邹老师(男)教数学,他来自杭州;杨老师(女)教科学,他来自陕西,另外还有两位女老师分别教中文和体育。 毫无疑义,这几位教师自然是教学经验丰富,成绩突出,具备超强的能力。在那样一个完全陌生、无援无助、无可借鉴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动脑筋想办法,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完全运用纯粹的中国方式教授英国学生。一个月下来,硬是全面超越英式教学,尤其数学考试成绩,中国班平均分数达到67.74分,竟然高出该校九年级平均分十三分之多;其他各科也普遍高出10分左右,实实在在为中式教育扬眉吐气。当然,与国内相比,这样的成绩,实在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啊! 我首先钦佩几位老师的勇气:无私无畏,敢于以身犯险,没有瞻前顾后;更是赞叹几位的语言天赋:全程英语,即便互相交流、开会,也不例外,其熟练程度,堪比母语。正是他(她)们扎实的功底、雄厚的积累和超强的业务能力,从而奠定了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 据说,世界上最重视教育者,非中国与犹太两家莫属。犹太人,咱不了解,而中国人,可谓极端重视教育,尤其青少年的教育!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知识就是力量”等等等等箴言警语,不胜枚举。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刻苦学习的感人故事,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凿壁偷光,至于因此造就了多少学问大家,那更是灿若群星,难以统计。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此之谓也。 英国学校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应该和咱们初三学生相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叛逆、任性,是非观念极差。而据该影片介绍:英国的教学却是以学生为主,基本依照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进行学习。没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学生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不升旗、不做操,没有晚自习,好像也不上体育(似乎胖娃娃居多)。课堂上,学生们交头接耳、大声说话,甚至手舞足蹈……。 影片中,正在讲课的李老师这样向一个男同学发问:“请问你能转过身来吗?”——这个男同学背朝黑板,转身坐着,正在与后面的同学说话。然而,对此种种乱象,英国家长们却毫不在意,一位妈妈表示:没有对她家学生寄托什么希望。就是!上学不花钱,看病不花钱,即便没工作,失业补贴也能满足日常生活。——没有生存压力,学好学坏又有什么关系?不用操心! 长期的高福利,强大的社会保障,消蚀了人们奋斗的动力,造就了懒散的群体。在中国,不劳而获只能是幻想!看来,只有国内的家长们,才会为学生们极度焦虑。 随着校方适时介入、中国老师各种妙招,课堂纪律有了明显好转,但仍然远远不尽人意——唉!不能和国内比啊! 上课、学习,做作业,考试,确是苦差事!尤其少年儿童,玩心重、自制力差,乃是天性。没有压力,没有严格的纪律和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根本就是妄想!当然,也有天才、奇才,那是凤毛麟角,咱没见过。 而这个年龄,也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多数的人们,不知不觉错过了这个大好时光,在之后的工作中深深地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才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所以,博航特中学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注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就纳闷儿:英国人的这种教学理念应该是多年形成,是一种传统。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怎样支撑起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时至今日,英国沦落了,然而,它仍然有着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仍然具备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能够担得起这副重担吗? 据我所知,在奥林匹克数学等许多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折桂,而英国学生的表现惨不忍睹。事实证明:中国式教学优于英式教学,值得狂傲自大的英国佬认真学习、借鉴。 建议老同学们抽空看一看这个纪录片,挺长见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