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熟读经史,立志要走读书考取功名之路——“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那年,黄元御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而改变了自己命运。原来,他因读书用功过勤,忽患眼疾,在请医就诊的过程中,遭遇了庸医,误食大黄、黄连等药物,结果导致左眼失明。遭逢此难后,黄元御读书求功名的道路被断送。在哀痛之余,他的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于是,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从此,他便走上了弃文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古籍,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有所成。他从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然后逐渐研读《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从源到流,重新考订,还其本来面目,先后撰写有《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等十一本医书,硕果累累。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医学理论,被认为是尊经派的代表医学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元御还曾被乾隆皇帝褒奖。当年,他行医北游到京城,正碰上乾隆生病,太医院里的御医们个个束手无策。经人举荐,黄元御被推荐进宫帮皇帝看病。那时的黄元御,虽然在家乡已是名医,但给皇帝看病却非同小可,他还是有点担心。于是,他就跟来请他的太监说:“我一介草民,身患残疾,如此进宫给皇帝看病,恐怕会吓到皇上啊。”结果,皇帝不但不以为然,反而让太监带着绫罗绸缎和一些银子为礼,宣他入宫。就这样,黄元御跟着太监来到了宫里。皇帝为了试他的医术,让一个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假装“皇帝”,伸出手让黄元御诊脉。 结果,黄元御诊了一会儿,退了几步,冲里面叩头,然后就往外走。太监问:“皇上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啊?”黄元御回答:“龙得凤脉,无药可医了,怕是不久于人世。”意思是皇上的脉象不是正常的脉象,无法诊治。 乾隆皇帝听到后,认为黄元御是真有本事,便再次诚恳地邀请他来诊脉。诊完以后,乾隆就问他:“朕患的是什么病啊?”黄元御回答:“皇上不必担心,这是小病,没什么大问题,由于服药错误,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一些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就没事了。” 于是,黄元御就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乾隆治疗,不几天,乾隆的病就好了。于是,乾隆下旨,任命黄元御为御医,还专门给他题写一个匾额:妙悟岐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