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阳李”倒“羌帖”

 三自之我 2022-04-03
李子健

  清末民初,在天津金融圈倒卖“羌帖”曾风靡一时,不少人抱着投机牟利的心态,做着发财的美梦;当梦醒之时,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债台高筑,甚至败财殒命者亦不乏其人。

  “羌帖”又称“洋钞”或“毛子钱”,是由沙俄于19世纪60年代,通过华俄道胜银行首先在中国东北发行的纸钞卢布。沙俄以经济掠夺为目的,在中国境内滥发“羌帖”,以套取中国的真金白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其于天津解放路成立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并开设外币交易所,主要以羌帖(卢布)作为交易筹码。炒币的人利用时涨时落的差价,进行买进卖出、投机牟利。有蚀本者,因无力翻身退出交易;而侥幸赢利者,人心无举,大量囤积“羌贴”,一心只想升值后抛售赢利。但万万没想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震醒了投机者的美梦,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宣布“羌帖”全部作废。此讯一出,那些持有大量羌帖的投机者们哭天抢地,寻死觅活,当时最为悲催的炒币者莫过于天津的“高阳李”。

  民国元年(1912年)初秋,天津西关街最大的染坊开业。东家姓李,河北高阳县人,在津人称“高阳李”。之前其与父辈以织布、贩布为生,勤勤恳恳,宁俭不奢,经过多年努力,积下了丰厚家业。高阳李,时年三十有二,怀揣着父亲支给的本钱和发财的梦想,携家族子弟一同来到天津创业。

  高阳李的染坊开业之后,买卖做得顺风顺水,仅仅用了三四年光景,不但收回了投资,而且盈余颇丰。高阳李因业务关系结识了专营德国染料的立德染料行的少东家。这位少东家,患有“鬼剃头”(脑袋锃光瓦亮,毫发不生),其长相虽有些丑陋,但却一脸真诚,且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人送谑浪外号:“比基多尔”。这位“多尓”对于如何炒币尤其是倒“羌帖”十分在行,常在高阳李面前炫耀业绩。他还隔三差五邀请好友,不是出入饭庄就是去打茶围,出手阔绰,挥金如土,仿佛家里的银子大风刮来一般,令高阳李艳羡不已。

  常言道:“发财遇好友,倒霉遇勾手。”高阳李在“多尔”的指导下,做起了“羌帖”交易。头一两手,高阳李确实赢利丰厚。他尝到了“天上掉馅饼”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利令智昏,越做越大。时至1917年初夏,遇到“羌帖”大跳水,高阳李全然不知是祸,以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赌定买进必然赢利——便将染坊抵押,贷出银元,全部买了“羌帖”。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承想,高阳李的囤币之举事与愿违,“羌价”不但没升,反而继续贬值。高阳李每日坐立不安,终于熬到秋末,一纸“羌帖作废”的通告,使其断念心死,家败财空。

  高阳李穷途末路,无颜回乡再见妻儿老小。据说,他后来疯了,凡见到小摊小贩把花花绿绿的“羌帖”,以一文钱二十张的价格当作儿童玩具出售时,便不由分说上前踢摊子。因此,他常被小贩打得鼻青脸肿。大约在1919年前后的初春时节,西门外顾家胡同北部的大湖中有渔民撒网捕鱼,无意中打捞到了高阳李的尸体。人们发现他胸襟内鼓鼓囊囊,以为是溺水日久,尸体涨发。待族人赶来为其入殓时,发现他怀中原来揣的是一大捆作废的“羌帖”。围观的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无不感叹:“这可真是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