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肾的生理: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风声之家 2022-04-03

祖国医学理论,从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点。因此《内经》云:“北方生寒,寒生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素问·金匮真言论》)。肾在方位上应于北方,是以人背北面南来取象比类的。如王冰云: “在人身中,则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同时我国地处赤道以北的温带,寒冷空气从北南下,故 《内经》云:“北方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从北方来,……其气主为寒也”(《灵枢・九宫八风》)。(由于肾在五行配属为水,与心配属为火相对,水性寒,火性热。故火应南方,正以我国南方靠近热带,气候炎热,有类于火;水应北方,因为北方靠近寒带,气候寒冷,有类于水,北、寒、水,以至咸、黑、 腐……是一线贯串的有联系而又不同的事物,在人们生活实践的丰富思维中,可以联想起来。所以肾之气寒,是与“北方生寒”联系的。)又云:“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素问·异法方宜论》)。寒为水之气,故《素问》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素问·五运行大论》)。又云:“寒生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寒水”(王叔和《脉经》), “水性润下”(《圣济总录》),所谓“天地之水,以海为宗。人身之水,以肾为 源”(程云来《医暇卮言》)。雨水同类,故《素问》云: “雨气通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有连类而及的:“北方者,天地之冬也”(李士材《医宗必读》)。《内经》许多篇章提到:“肾主冬”(《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者,……通于冬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因为肾主骨,甚至说:“冬气在筋骨”(《灵枢·终始》),“冬气在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冬三月者,主肾膀胱”(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但罗东逸认为:“肾在人身为阴中之少阴,应天时而主冬令,故太阳寒水司气,不归膀胱而归肾”,“寒水为冬之正令,在人唯足少阴肾得以应之”(《内经博议》)。我们同意罗氏“肾主寒水”的看法,但与膀胱不无关系, 故《内经》在提到“肾主冬”的同时,接着说:“足少阴太阳主治”(《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气候之所以肾应于冬,是因为冬令闭藏,而肾又主蛰,肾藏精气和冬令的万物潜藏一样。四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秋冬者, 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难经·七十难》)。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养阴”即“养收”、“养藏”,亦即养肺、养肾。在节候中有所谓“二至”者,“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二至最为紧要。至者,极也。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冯楚瞻 《冯氏锦囊秘录》)。所谓“秋冬阳气在下”者,即阳气下藏于肾,“冬至一阳生,从地而升于天。人亦从肾中一点真阳,渐次上升也”(陈嘉璴《医家秘奥笔谈摘要》)。这些说明人身阴阳和节候的阴阳相应,而归根结底肾为阳气潜藏之地。

至于水应北方,却另有“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人肖天地,亦有水焉”(褚澄《褚氏遗书》)的说法。以“水位于中,人之形质,皆为水类,内外百体,皆赖水养”(石寿棠《医原》)。无论人和一切生物,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水即有形之祖”,“水为万物之原”,“万物之生,其初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无不皆然”(张景岳《类经》)。故“水者,五行之首也,万物之宗”(程云来《医暇卮言》)。 此外水在五行中的生克运用,如“金生水,水生木”为相生,“土克水,水克火”为相克。但生中有克,如“金以生水,水胜则金为沉溺;水以生木,木胜则水为壅滞。” 克中有用,如:“火之炎炽,得水克而成既济之功;……水之泛滥,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还有五行胜复,“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土之太过,水受伤矣, 水之子木,出而制焉”(张景岳《类经图翼》)。人之所以能够保持正常活动的生理平衡,是以脏腑为中心,以五行生克胜复的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的。这里不过举肾为例罢了。

《内经》许多篇章还提到:“水生咸,咸生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味所入:……咸入肾”(《素问·宣明五气》)。“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脏之气也”(《素问·五脏生成》)。水与咸的联系可能从: ①自然是水流入海而海水咸;②人身水归入肾而小便咸,以海为肾,故水咸的 体会得来的。程云来曰:“人以肾为海,故溺咸”(《医暇卮言》)。人身体液 (包括排泄物)不仅尿咸,李时珍曰:“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本草纲目》)。血之味咸,故“咸走血”,“血与咸相得则凝”(《灵 枢·五味论》)。肾主五液,“夫五液之在人身,皆肾所主,故汗与涕、泪及痰,其味皆咸;……若小便乃三焦约膀胱之津液而下注,味独加盐,如海纳百川,而水味更盐,其理一也”(高鼓峰《医家心法》)。章原书:“水源本淡,流而为浊,则变其味”(《医门棒喝》),诚如江河水淡,海水独咸,以“咸性沉重”(程云来《医暇卮言》),类属浊阴,海如众浊所归,故变其味为咸,海水蒸之为雨,雨水仍淡,此为例证。至于“涎、唾与乳,悉淡而甘,以脾开窍于口。而乳乃胃中初酿之汁”(同上),脾(胃)味本甘的关系。唾为肾液,而味亦甘则俟另章讨论。水生咸,咸又能生水,王好古谓“咸化水”(《汤液本草》)是从《内 经》“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盐化为水,使器津润的现象来理解。水肿病人忌咸(盐),是因为咸能化水。但咸为入肾的引经剂,“咸者入肾用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而且“咸能补肾,故有坚筋骨、令人壮健之功”(王孟英《归砚录》)。前者为病理的忌盐,后者为生理的需盐。大抵肾(水)实则忌咸(盐),肾(水)虚则喜咸(盐)。

《内经》常以“五色命脏,……黑为肾”(《灵枢·五色》),“在脏为肾, 在色为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生理的黑色,应该是“黑如乌羽”或 “如以缟裹紫”(《素问·五脏生成》)表示肾气充足。朱彦修曰:“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楼英《医学纲目》转引),虞天民谓:“苍黑人肾气有余” (《医学正传》)。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故“瘦黑之人多寿延”(同 上)。赵养葵亦认为“其人瘦而色黑,筋健骨壮,此精、气俱有余,乃高寿之兆也”(《医贯》)当然,也有“黑而肥泽,〈为〉骨髓之充”(徐大椿《洄溪脉学》)者,较“瘦黑”为好;相反,“色白肤嫩,肾气不充”(《杏轩医案》)。《灵枢》指出:“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灵枢·论勇》)。“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 , “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灵枢·论痛》)。说明皮肤黑而坚实为体魄壮健的表现,生理的抗病能力强,不易害病。

肾之臭腐,可能是“水性就下”秽浊归所的理解。吴崑曰:“五味入口,咸入 肾,腐入肾,秽入肾,乃浊阴归地之意”(《医方考》)。临床有温热病由伏气而成,一般邪伏于少阴(肾),从内达外,其伤人也,立蒸而腐败,病即有蒸气触人(意本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吴鞠通对下焦病立法选药之旨谓:“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温病条辨》),是取“秽浊入肾”之意,但前者属实而后者属虚,这些是“肾臭腐”(秽)的反证。

《内经》以“肾为牝脏,……其音羽”(《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其音调“沉而深”(滑伯仁《难经本义》引陈氏),亦即“低而细”(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又羽为唇音,“唇音羽,口撮聚”(程杏轩《医述》引《医 参》),“撮口而发,音自唇出者,此羽之正音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有柔细尖利之韵,属水入通于肾”(《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冯楚瞻以“羽者舒也,阳气将复,万物舒生也”(《冯氏锦囊秘录》),则是从羽的字义含义 联系“冬至一阳生”的另一理解。音和声相应。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难经》云:“肾……其声呻”(《难经·三十四 难》)。滑伯仁曰:“呻,吟诵也,象水之声”(《难经本义》)。叶子雨则 谓:“呻沈而咽,为水之象”(《难经正义》)。滑、叶二氏均以水流之潺潺不 绝或呜咽深沉为呻的形容。滑氏又引陈氏曰:“肾位远,非呻之,则气不得及于 息,故声之呻者,自肾出也”(《难经本义》)。唐宗海曰:“呻,伸也,肾气在 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陈、唐二氏对肾为呻的申述较为明确。《难经》又云:“肺主声,……入肾为呻”(《难经·四十九 难》)。

肾又主欠,欠即呵欠、疲倦思睡的前奏。《灵枢》云:“五脏气:……肾主欠”(《灵枢·九针论》)。 “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 口问》)。张景岳为之申述曰:“人于欲卧未卧之际,欠必先之者,正以阳气将入阴分,阴积于下,阳犹未静,故阳欲引而升,阴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今人有神疲劳倦而为欠者,即阳不胜阴之候”(《类 经》)。睡眠是大脑神经由兴奋转入抑制的过程,正是景岳所谓的“阳不胜阴之候”。在未完全进入抑制状态,阳欲动而阴欲静,“上下相引”之际,即发为欠。 所谓“人卧则……气归于肾”(程杏轩《医述》引《医参》),这是指欠的生理现象而言。

天干、地支为古代纪时的符号,《内经》以“肾为牝脏,……其日壬癸”(《灵 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壬癸为肾水的王日。壬为阳水,配属膀胱,癸为阴水,配属于肾。柯琴曰:“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转引),此以壬癸分阴阳而归属肾与膀胱,用以说明其体用关系。有以地支配属肾的王时者,“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王叔和《脉经》),盖肾为阴中之阴,在“顺气一日分四时”(将一日一夜分为四个阶段)之中,人定(酉)至夜半(子)这一阶段,正是阴中之阴的时刻,所以“酉时气血〈始〉注于肾”(顾松园《顾松园医镜》),“子时(为)肾水王极之时”(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说明酉以后子以前的整个前夜,均为肾水旺盛之时。

其它尚有肾在五谷为豆,在菜为藿,在果为栗,在畜为豕(猪、彘),在虫为鳞,散见于《素问》、《灵枢》有关篇章。有关营养、护 理、作用者,这里从略。

本文选自姚荷生、潘佛巖、廖家兴《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肾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阅读 8

分享收藏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