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女能顶半边天:敢战斗、喜报仇、好参政;为何西夏妇女如此强悍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03

导读:

西夏国是由少数民族党项族为主体,于古代中国西北区域建立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党项族的强悍,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不得不说,党项族的强悍,党项妇女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图片1

西北风光

党项妇女的强悍之风主要是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西北地区,独特的强悍勇武的民风。

今天就围绕敢战斗、喜报仇、好参政等角度,聊聊西夏妇女为何如此强悍?

一、敢于战斗,西夏妇女自上而下的勇武精神

西夏妇女敢战斗的风气,其实是党项族从弱小到强盛的历史进程的见证。党项族是一个命途多舛、但同时又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从弱小到强盛,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迈着党项族人的鲜血前进的。

由于党项男性在一次次的战争中不幸死亡,其部落生产力严重不足、人口稀少,兵源不足,粮饷匮乏,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使用女兵就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塑造了党项族全民皆兵;妇女参军、参政的独特风俗。

文章图片2

而且从心理层面出发,西夏的统治者还利用了,敌军对于“在战场中遇到女兵不祥”的迷信心理,和“好男不和女斗”的性别心理,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取得胜利。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西夏妇女骁勇、尚武,完全能够胜任士兵这一职业。

在《天盛律令》中就记载西夏妇女在军中承担守卫营垒、站岗放哨等任务。如

“守大城者,当使军士、正军、辅主、寨妇等众人依所定聚集而往……”

这其中的寨妇就是指城中担任防守职责的女兵。律令对她们诸如缺勤、渎职等违纪行为都有详细的处罚规定。

而且据史料记载,在早期党项人与汉人的一次大战中,汉人俘虏了大批党项女兵,但是战斗的过程却让汉人叫苦不迭,这些党项女兵,全副武装、鏖战沙场、十分强悍。这些西夏女兵的参战状态显然是中原妇女所望尘莫及的。

西夏妇女的好战意识可以说是自上而下强悍战争意识的体现,在全民皆兵、全族勇武、尚武精神的大环境下,西夏国涌现了一批乐于政事、喜好战斗的巾帼英雄。她们在复杂的政治旋涡中心娴韬略,运筹帷幄,在战火纷飞的疆场更是冲锋陷阵,指挥若定。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小两位梁太后。

文章图片3

大梁太后是西夏惠宗李秉常的母亲,她以能征惯战而著称。李秉常是西夏立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十分敬仰喜爱汉族礼仪文化,被大梁太后厌恶,于是大梁太后发动政变,幽禁李秉常,大梁太后在此时大权在握,既掌控政事,又掌控兵权。

在她统治的17年(1068—1085年)中,先后策动和指挥的对宋战争有40余次。

1069年八月,梁太后曾集结境内七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民众,号30万军队,“赍百日粮,攻沿边五路”,致使“陇右大震”。

1081年,宋神宗赵顼发兵来攻,五路并进,梁氏家族梁乙埋等领兵抵御,尽皆溃败,形势危急。梁太后改行坚壁清野、引敌深入、抄绝饷道、聚兵歼灭的战略,击退宋军。

次年,夏军又与宋发生永乐城之战,大获全胜,宋方死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20余万,主帅徐禧也死于乱兵之中。从此以后,宋神宗再也不敢兴兵讨夏了。

文章图片4

夏崇宗李乾顺是西夏立国的第四位皇帝,他的母亲小梁太后更是一员虎虎生威的猛将(小梁太后是大梁太后的侄女)。小梁太后常以国母之尊亲临前线,不惧战场上枪箭无眼,可以说是一位飒爽英武的女中豪杰。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天祐民安七年(1096年)十月,夏人

“忽自长城一日驰至金明,列营环城”,且“纵骑四掠”。而此次抄略宋境不仅梁太后亲临战阵,竟还“亲督桴鼓”。

之后西夏军队攻克了金明寨,“守兵二千八百人惟五人得脱”,得到“城中粮五万石、草千万束”。得胜之后还“留一书置汉人颈上,曰:'贷汝命,为我投于经略使处。’”

梁太后这样的大丈夫气概,直教须眉汗颜。

永安元年(1098年),这位梁太后又发动了一次亲征。这一次,她亲自率兵40万,与宋争夺平夏城,“昼夜疾攻”,“自己卯至壬辰凡十四日”,平夏城久攻不下,西夏制造了一种称为“对垒”的攻城工具,“俯其上以临城,载数百人填壕而进”。而就在攻城时,“俄有大风震折之”,西夏惜败,“戎母惭哭,裂面而还”。

小梁太后的刚韧由此可见一斑。

西夏后妃所具有的智勇双全和胆识过人,在中国古代历朝后妃之中实属罕见。虽然中原王朝也多次出现过母后专权的政治局面,但专权的太后却从来没有亲征的举动,更不要说亲临前线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走上前线的太后就是西夏最大的“壮妇”,其自上而下参战的凶悍意识,就是激励西夏战士奋勇杀敌的精神象征。

文章图片5

二、党项妇女:率真直爽,有仇必报

有仇必报是西夏妇女剽悍性格之一。在西夏的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

“夏俗,以不报仇为耻”

以不报仇为耻,是党项人的习俗之一,党项族男人如此,妇女亦如此。

党项族妇女有仇必报,在西夏社会是被认可的。党项族妇女崇尚勇武,喜欢剽悍的勇武精神,这也是党项贵族为了培养妇女的尚武精神、有仇必报精神的体现。

文章图片6

西夏社会认为如果有仇未报是可耻的。《辽史·西夏卷》中记载:

“喜报仇,有丧则不伐人,负甲叶于背识之。仇解,用鸡猪犬血和酒,贮于髑髅中饮之,乃誓曰:若复报仇,谷麦秃癞,六畜死,蛇入帐。有力小不能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趋仇家纵火,焚其庐舍。

未报仇者:“必蓬头垢面,跣足蔬菜”,以表示受了巨大的屈辱,到斩杀仇人以后才可以恢复正常。

在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体现了党项妇女的剽悍: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身体强壮的妇人。她们环坐而饮,割鲜而食,划拳行令,一时间好不热闹。待到酒足饭饱之后,只见这些女人们抄起身边的锄头、斧头、擀面杖、杀鸡刀、打狗棒,大步流星地就往一户人家奔去。她们这是要去打架吗?对,准确地说,她们是替别人报仇!

文章图片7

原来是宴席的主人与人结下了仇怨。按照党项人的传统风尚,一个人如果有仇不报,那么就会被人们耻笑。由于宴席主人自己力量弱小打不过人家,他为了能在部落里抬起头来,只好雇些打手来复仇。按理说,打手应该由彪悍魁梧的男人来充当,可是为什么他要选择一些作风泼辣的女人呢?

原来在党项人的意识里,凡是悍妇经过的地方,家族都不会兴旺;凡是和女兵战斗,人生就不会吉祥。因为害怕仇家反过来再报复,于是力气小的人就派出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的悍妇前去挑衅。可以想象,在浓烟冲天、火光缭绕之下,这些披头散发、亦醉亦狂的女人们目若无人地扬长而去;而被损害到的人家只能远远地躲着一边哀叹不已。(见于《隆平集》)。

文章图片8

当然,这些敢于战斗的女人可不是普通的女人。在文献记载中,她们的名号叫作“麻魁”!在西夏语中,“妇”音为“麻”,“大”音为“魁”,“麻魁”的意思其实就是“壮妇”。因为身体强壮、勇敢无畏、武艺高强,麻魁们也就成为了西夏战地前沿的一道独特风景。史载:

“元昊倾国入寇,不过四五万”,而“老弱妇女举族而行”。1040年九月,宋环庆副都部署任福率军攻破西夏白豹城,“擒伪张团练并蕃官四人,麻魁七人”(《续资治通鉴长编》)。

党项族妇女的有仇必报风格是整个西夏社会的写照,无论男女都是如此。这其中的根本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是由于西夏早期羸弱,由于战乱不断,导致人丁不旺,生产力不足,于是党项妇女扛起一部分重任,逐渐养成了其剽悍的性格。其实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也是西夏贵族阶级大力扶持的,毕竟是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这也可以说是不幸,也可以说是万幸,毕竟比中原妇女见识的更多,有了更多的权利,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不会对妇女留情,这样来说又是万分残忍的。

文章图片9

三、少数民族的共性:贵族妇女参政议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其母系的势力格外强大,经常会出现太后、皇后摄政监国,把持政权军权。北魏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辽国著名的萧太后、清朝早期的孝庄文皇后,以及西夏国的“大梁太后、小梁太后”都是其中的代表。

西夏国“大梁太后、小梁太后”的知名度可以与西夏君主媲美,其实前面已经讲了她们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在古代政治军事不分家,从军事上的成就就可以管中窥豹,知道她们的政治才能了。

首先看大梁太后,她是西夏第二任皇帝李谅祚的第二任皇后,是李谅祚第一任皇后的亲嫂子。李谅祚在其舅舅家就与其表嫂也就是大梁太后有了私情,当时李谅祚的舅舅一直摄政西夏,他也是大梁太后之前的公公,李谅祚在与舅舅的斗争中屡屡战败,不是对手。

文章图片10

后来,据史料记载,大梁太后谎称李谅祚舅舅发现他们的私情,打算杀死他俩,另立新君。于是李谅祚暗中于密室召见大将,后来发动政变,杀死其舅舅一脉。

其实这里面有着种种不合理的地方,如大梁太后如何知道其秘密计划,再如李谅祚舅舅就是知道他们的私情顶多把李谅祚幽禁起来,不会杀他,毕竟会引起政局动荡,还有如果发现私情,第一个被杀的不应该是大梁太后吗?为什么没有立刻把她杀死?

种种疑问都表示,这是大梁太后的计谋。大梁太后对于权势十分热衷,她想要攀上高枝,想要扫除障碍,想要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后。于是她故意逼了李谅祚一把,当然这如果失败了,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万幸她成功了,她付出了弑夫一族的代价,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可见她对权势有多热爱。当时大梁太后才十几岁,如此冒险,可见其野心之大、心机之深、计谋之毒。当然这些也是她政治能力的体现。

之后她刚登上皇后宝座不久,李谅祚就去世了,大梁皇后开始代替儿子摄政,最后儿子长大了,由于亲汉,被她幽禁起来(其实是为了大权独揽),大梁太后引起了贵族集团的不满,在内忧外患之下,还位给儿子,但她仍掌握实权,最终于公元1085年病死,结束了她对西夏长达18年的干政。

文章图片11

小梁太后是大梁太后的亲侄女,在当时,梁氏是西夏国三大,把持军政的势力之一。而梁氏一族一门两后,地位极其显赫。

小梁太后是西夏立国第三位皇帝李秉常的皇后,后来由于李秉常早亡,其子李乾顺继位,年仅三岁。于是西夏国政权又回到梁氏一族的手中,由小梁太后、以及其兄共同掌权。后来在此期间,兄妹二人发生矛盾,小梁太后联系其他大臣,杀了其兄,并杀其全家,权利斗争的血腥可见一斑。

后来因小梁太后屡屡走臭棋,西夏国力衰退到了极点。当时辽国对西夏的影响力非常大,辽国来使,用毒酒害死了小梁太后,其子李乾顺在辽朝的支持下开始亲政。

为何少数民族妇女能够频繁参政?究其原因,一个是缺乏封建礼制的束缚,一个是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特性,以及皇权不稳,联姻贵族带来的弊端等因素造成的。其实这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初期的必然现象,在政权成立初期,皇权及其衰弱,急需其他势力的加持,于是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外戚干政等现象的出现。

其实这就是皇帝缺乏势力根基的体现,如秦始皇,其先祖“奋六世余烈”六代国君的积累,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根本不需要外戚势力的加持,便统一了中国。这也说明其少数民族政权前期势力不强,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当然如果说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到了强盛时期,外戚势力就不足以对皇权产生威胁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文章图片12

结语: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作用的大体制下,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党项族是一个生产力相对水平低下、相对落后的农奴制民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便造就了党项民族长久以来的游猎习性。因他们生产上以畜牧业为主、生活上民族习惯浓厚以及以武立国等等原因,使得女性的角色与中原社会不尽相同,表现出与中原女性足不出户所不同的刚健勇敢飒爽气质。

西夏党项女性有三种禀赋:敢战斗、喜报仇、好参政。总体上说西夏的女性有权参与社会事务,她们不局限于家庭,其社会地位高于中原妇女,西夏女性要相对自由一些。西夏后期受周边国家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趋于下降,这不能说是社会退步的表现,而是党项人已经走出了蒙昧的原始质朴时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