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概述(十八)——东汉(三)

 邓超越梦想 2017-05-05



外戚宦官 轮番上台

汉章帝死后,东汉进入了大权旁落的时代。集权使得皇帝成为野心家们的目标,而宦官和外戚这两股势力都离皇帝最近,所以东汉在章帝以后直至董卓入雒的漫长岁月里都不时由这两股势力操纵。为了尽可能使皇帝成为手中的傀儡,他们都尽可能拥立幼主。因而东汉后期的帝系紊乱,从地方宗室过继为皇嗣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我们还记得窦宪勒石燕然的事迹,那时是和帝初立(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作为外戚(章帝皇后兄)把持朝政。永元四年(92年),14岁的和帝依靠宦官郑众等人,消灭外戚窦氏,逼迫窦宪自杀。郑众得以议政,并被封为侯,这是东汉宦官用权与封侯之始。


图片来自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汉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不久被毒死。


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和帝去世,刚出生百余天的刘隆被立为帝(殇帝),和帝皇后邓绥辅政。刘隆不久也死去,于是邓太后又立章帝子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安帝)。安帝即位后十余年,朝政由邓太后与其兄邓骘控制。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消灭邓氏势力。安帝封李闰、江京为侯,同时又使阎皇后兄弟掌管禁兵。

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太后立宗室北乡侯刘懿为帝,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安帝之子济阴王刘保,随后消灭阎氏外戚,事后这些宦官被封为列侯。

顺帝于永建七年(132年)立贵人梁氏为皇后,后来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和兄长梁冀都先后被拜为大将军。梁冀先后立顺帝子冲帝、章帝玄孙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被毒死)、章帝曾孙桓帝。梁冀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政治极其黑暗,把持东汉朝政近二十年,其家族号称“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左悺等人合谋发动政变,灭掉梁氏外戚集团,史载“百姓莫不称庆”。梁冀财货折合三十余万万钱,汉桓帝在得到这笔巨资后,为了笼络人心,减天下租税之半。梁冀死后,宦官开始把持朝政。


1994年央视《三国演义》中汉桓帝形象


东汉中后期的黑暗统治,与宦官和外戚掌握朝政关系密切。他们在得势后都骄横跋扈,横行霸道,贪婪地霸占土地财产,激起各地人民的反抗。东汉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一步步走向崩溃的深渊。


西羌烽烟 国力耗竭

早在西汉后期,位于今甘肃南部、青海等地的羌人就和汉朝发生过战争。汉宣帝时,赵充国屯兵湟中(今青海东湟水谷地),颇有收效。

东汉与羌人发生的战争,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东汉官吏对羌人的歧视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和羌人统治阶层扩张势力有关。东汉中期,羌人在陇西、关中等地与东汉发生多次战争,这使得东汉不得不倾尽国力去投入战争。

建初二年(77年),烧当羌迷吾反汉,不久兵败。元和三年(86年)迷吾又反,次年攻打金城(治今甘肃兰州)寨,迷吾兵败请降,陇西太守张纡设伏,并在酒里下毒,诛杀迷吾等羌豪八百人,不但未能和解,反使迷吾子迷唐与其他羌族部落联合反汉。直到永元十三年(101年)以后,迷唐病死,其子投降。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安置在郡县的降羌受到官吏豪强的压迫,又被驱使到西域掩护撤回的西域都护,途中在酒泉逃散。诸郡发兵攻击羌族部落,使得诸羌部落反汉。这一次战争以先零羌为首,到永初五年(111年),先零羌甚至打到了河内郡(今河南北部),逼近雒阳。先零羌反抗东汉直至延光元年(122年)才告一段落。东汉国力大为削弱。值得注意的是,汉阳(今甘肃东南部)人杜琦等汉人也响应了羌族的反抗斗争。

阳嘉三年(134年),钟羌、良封又反汉,历经十余年才被镇压下去,耗费东汉八十余亿钱。

到桓帝时,诸羌与东汉再次爆发战争。皇甫规依靠威信,得到诸羌信任,降者十余万。皇甫规还惩治了一批贪腐官吏,羌人又有十余万归降。护羌校尉段颎则是严厉镇压,他作战一百八十次,残杀近四万人,费用达四十四亿。

在这接连的战争之后,东汉国力大为耗竭,国内社会更加动荡。


世家大族 党锢之祸

世家大族是东汉形成的一股势力,他们主要是几世通一经(研习《五经》中通一经已经是很高的知识水平)的士大夫家庭,当然也是豪强中最显贵的家族。举个例子,后面要讲到的汝南袁氏,也就是袁绍、袁术常挂在嘴边的那个“四世三公”的家族,四世之内五人位列三公。而袁家也自称“门生故吏满天下”,可见世家大族是很强的一股政治势力。

士大夫阶层中的有志之士看到东汉统治落入宦官、外戚(主要令他们不齿的是出身微贱的宦官)之手,社会黑暗,农民暴动经常爆发,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情境下,因而挺身而出,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被称为“清议”,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尽管这些士大夫只是为了维护东汉统治,仍然砥砺正气,敢于打击外戚与宦官势力。其中最著名的有窦武、陈蕃、刘淑等“三君”,李膺等“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人。然而,东汉后期还出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了博取名声而把自己伪装成贫寒高义之士,事情败露后只会成为笑柄。

永兴元年(153年)七月,侍御史朱穆出任冀州刺史,朱穆刚正不阿,冀州官吏闻风丧胆。宦官赵忠父亲下葬,用玉匣陪葬(在当时是僭越的行为),朱穆命官吏查验,官吏畏惧朱穆,开棺移去玉匣。桓帝听闻大怒,朱穆论输左校(受罚到左校署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桓帝迫于压力赦免朱穆。

延熹九年(166年),李膺杀死不法术士张成,由于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受到桓帝信任,宦官便指使张成弟子上书诬告李膺等人在太学、诸郡结交士人生徒,称之为“党人”。桓帝下令抓捕李膺等人,牵连下狱二百余人。永康元年(167年),党人被赦免后放归田里,终身禁锢。不久,桓帝死,以章帝玄孙、解渎亭侯刘宏为嗣,是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外戚窦武与陈蕃打算一举消灭宦官势力,不料事泄兵败,二人皆被杀。陈蕃、窦武的亲属都被杀,门生故吏被免官禁锢。次年,为宦官痛恨的张俭遭到追捕,党人死者达百余人,州郡被诛杀、流放、禁锢的又有六七百人。


1994年央视《三国演义》中汉灵帝形象


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请赦免党人,灵帝大怒,收杀曹鸾,下诏州郡将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一并免官禁锢。直到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党人”才因为与朝廷有着一致的利益而被赦免、授以官职,来镇压各地的农民军。这之后,实际上是世家大族势力占了上风,而到灵帝死后,外戚和宦官势力先后被消灭。


18

作者:卜庸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