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止得了学校采集家长职务收入等信息,却架不住家长们的主动透露

 我在广东写故事 2022-04-03

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

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的最新通知。

通知内容比较多,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推动教育工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

这是好事,值得期待!

其中有一点比较抢眼的规定是,学校在学生入学时,除了采集学生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的必要信息之外,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禁止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是近年来呼声很高的问题,如今算是正式落实了。

为什么要禁止采集?

主要是家长和社会舆论担心学校老师在知道这些信息之后,会对学生区别对待,嫌贫爱富,攀附权贵。

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老师也是人,也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方面的困扰,也希望获得更优质的人脉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和薪水报酬,以及在一些事务上能获得便利或优待。

假如我是老师,而区长的孩子正好是我的学生,那我当然要对他的孩子特别照顾。

这么做,首先是因为我不敢得罪区长,要是我哪天骂了孩子两句,孩子回去告诉老爹,说不定第二天我就被通知下岗了。

其次,区长对我而言算是优质的人脉资源,给他留下好的印象,说不定哪天就能利用上。

就算没有机会利用,要是哪天他的孩子成名成家了,我还能跟别人吹嘘一下,当年他可是我的学生,他能有今天,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人嘛,多少有点私心和虚荣心。

而且,中国是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面子,你好我也好。

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社会潜规则。

但是,相比起学校和老师讨好权贵家长和学生,真正让其他家长和社会舆论痛恨的是,学校和老师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和学生的歧视、排斥和冷落。

因为他们没有特殊的资源可以让老师利用;同时,他们的孩子可能在见识和基础等方面没有权贵子弟的好,这些都有可能会引起个别老师的嫌弃或反感。

所以,为了防止学校和老师因为学生的家境而区别对待学生,必须从法规和制度上做出相关的规定,来维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那么,有了这个规定之后,老师们就真的不能知道哪些学生是权贵子弟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你架不住有些学生家长会主动向学校领导和老师透露自己的信息。

就像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他的儿子三岁多要上幼儿园了。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又是独生子,所以全家人都溺爱孩子,孩子也比较调皮。

朋友一家人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不听话,闹脾气,让老师不省心,招人嫌。

于是开学没多久,他就邀请几个老师吃饭,想联络一下感情,讨好一下老师。

他们去的是五星级酒店,点的饭菜也比较名贵,私底下还给每位老师发了两千块钱的红包。

这几个老师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小年轻,哪见过这种场面和这待遇,所以表面上装作风轻云淡,内心已是感激涕零。

不仅如此,此后每逢大小节日,他都会给这几个老师发小红包,一两百不等。

老师们因此对他儿子也特别的照顾。有时中午,他儿子闹脾气不肯睡觉,老师们就轮流抱着他哄着睡。

类似这种情况,你说能杜绝得了吗?

很难,因为这就是人性,

有资源、有影响力的人,都想把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扩散惠及到自己亲近和重要的人。

例如有的明星红了,他们的孩子出道,在父母的庇护和帮助下,比普通人能少奋斗二十年。

同理,权贵父母也会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响力扩散至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学校里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包容,少受点苦和委屈。

最关键是,这些事情一般都发生得很隐秘,不是局内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就算制定了法规条例,也很难杜绝老师与权贵家长之间的这种“互相关照”。

那制定法规条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我觉得,真正的意义是保护了弱势家庭的孩子,防止学校和老师对弱势家庭孩子的歧视或排斥。

个别权贵家长主动联络老师,老师可能会对他们孩子特别照顾。

但是其他的家长信息,老师是不知道的,至少是知道得不够全面。

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能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老师对其余学生是一视同仁的。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家境信息没有被采集和公开,在同学面前就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会被同学和老师怜悯或嘲笑。

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记得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那些没有及时交学费的,老师会在班上公开点名催缴;那些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他们的名单是会被全校公开告示的。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太大了,让他们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学校里总是被异样的目光看待,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这些同学,在以后的人生里,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走出阴影。

儿童都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保护儿童的心灵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

孔夫子曰:“有教无类。”公平、公正的教育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都在追求的权利。

因为对于很多社会底层弱势家庭的孩子来说,接受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有效途径,这条路绝对不能被权贵封死。

不过,说到底,制定法规条例,也只能起督促和规范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老师们的修为和觉悟。

老师的态度能决定很多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视老师为神圣职业,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家长和社会的众多寄托与厚望。

只有老师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时,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多歧可贵,不取苟同,旨在引发深度思考。

欢迎点评,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装了,我读书十多年不是为了还30年房贷,而是为了能全款买下

《武状元苏乞儿》中“子唱父随”的父子情,是我羡慕不来的美好

评“林更新蹭苏翊鸣热度”事件:你的人生每提升一点,遇到的都是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