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许劭曾评价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书友相忘江湖wh(孔网店铺:相忘江湖wh的书摊)在邯郸生活,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三台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崛起。书友游览此地,感触良多。
一直以来,有一个人是我想要了解与畅谈的。他与我所在的城市邯郸渊源颇深,他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并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就是魏武帝曹操,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临漳县三台村的邺城遗址曾是曹魏的古都和大本营,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与辉煌。1800年前,这里曾建造了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三座高大的台榭。铜雀台之所以被后人所熟稔,也许应该感谢诗人杜牧在《赤壁》这首诗里的名句,“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曾是以曹操为首的“三曹”“七子”等文人集团聚集的场所,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曹操这个人物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评论争议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其民间形象更是不堪。我们大部分人的认识来源于三分虚七分实的小说《三国演义》,但非常明显,罗贯中对曹操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其是乱臣贼子。《资治通鉴》在编撰过程中也删掉了不少对曹操有利的史料,这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偏见。
宋朝人大约多半是不喜欢曹操的,苏轼的《东坡志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史料:市井说书,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条也常被许多文史学者引用,说明在北宋时,三国故事已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
从民间的三国戏、小说、平话、说书等艺术形式来看,曹操这个人物已经脸谱化,一代代传下去,先入为主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而历史的真相很难被还原。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那篇非常著名的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或许是近代最早为曹操正名的一位名人了。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乔玄说:“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后汉书》中许邵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许劭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专门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找到许劭,顺便炒作了一把,以上也是我们熟知的对曹操评论之一。
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中说如果把曹操看作一个皇帝,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在历代帝王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钟嵘《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他的《薤露行》和《蒿里行》以挽歌写时事被钟惺评云“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观沧海》直抒情怀,大气豁达,很有气势,包括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确非大手笔而不能做。毛泽东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多次对魏武帝给予肯定,还说过“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曹操的才干不仅限于在文学上,还表现在政治军事上。《曹操集》记载,他在《求贤令》中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军事上赏罚严明,并注释了《孙子兵法》。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替魏武帝辨诬,说曹操实无篡汉之心,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以乐毅走赵和胡亥杀蒙恬之二事自况说:“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以此表明其政治主张。
曹操在临终前留下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照格式,还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人怎样处置等问题,最后的内心独白是分香卖履等琐事,如此坦率别致而富于生活感,表现了他情感细腻和儿女情长的一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见真性。真实的曹操,大抵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千百年来,面对众多历史人物,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原历史,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犹如披沙拣金。或许只有辨伪存真,小心求证才不致被道听途说误。
点击查看书单:
